【奋楫扬帆向康庄 崛起江淮新答卷】下足“绣花功” 再上“新台阶”——淮安“十三五”交通运输发展成就巡礼之行业治理篇

推进交通运输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加快建设交通强国的必然要求,也是确保交通运输行业高质量发展、行稳致远的现实需要。“十三五”期间,市交通运输局深刻把握新形势新要求,加快完善行业制度,提升行业治理能力,为淮安建设苏北重要中心城市和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提供有力支撑。

『新机制』提升管理效能

“十三五”以来,市交通运输局认真落实中央和省市全面深化改革的决策部署,全面强化行业管理和依法行政工作,深入推进承担行政职能事业单位改革和交通综合行政执法改革,行业治理体系不断完善。

行业改革全面深化。重新调整核定局机关和市直单位职能、机构编制、人员职数,市直交通系统“一支队、三中心”挂牌成立,形成了权责统一、权威高效、监管有力、服务优质的交通运输综合行政执法体制。全面完成市区公交体制改革,组建城市公交有限公司,市区公交从硬件设施到软件服务都实现明显提升。修订我市出租汽车行业改革实施意见,推进出租汽车行业改革。加快推进网约车依法纳规管理,确保网约车行业稳定。

放管服改革不断深入。全力建设政务服务“一张网”,完善政务服务事项运行流程。深入推进行政审批事中事后监管,涉及市场监管的交通执法事项全部实现双随机抽查。市县两级海事机构全面实行“1+N”执法新模式,得到省厅充分肯定。出台全省首个港口岸线管理的地方政府规章,9家单位入选市级行政执法规范化示范点,1个行政许可案卷入选首届江苏省“十佳行政许可案卷”。

行业监管不断强化。大力开展三年交通干线沿线环境综合整治,打造一批绿色交通廊道。深入开展主城区非法营运专项整治、旅游包车客运市场专项整治等活动,市区非法营运现象得到有效遏制。建立系统内联动机制,内河非法码头整治取得空前成效,整治完成314座,积极开展洪泽湖非法采砂治理工作。出台整治公路货车违法超限超载行为专项行动实施方案,深入开展超限运输源头治理。强化交通建设市场管理,进一步规范公路建设市场招标投标行为。全行业未发生较大及以上安全生产事故,安全生产形势总体稳定。

工程质量工作扎实推进。2016-2020年,我市有18个项目获评省级“平安工地”,11个项目获评“江苏交通优质工程”,7个项目获评江苏省优质工程奖“扬子杯”,1个项目获评省级“品质工程”,1个项目获评省级“平安工程”,盱眙淮河大桥改造工程、420省道金湖段被列为省公路局智慧工地创建示范项目。

『智慧化』推动提档升级

智能化交通可以有效利用现有交通设施,减少环境污染,保证交通安全,提高运输效率,是交通系统的发展方向。“十三五”以来,全系统累计投入约3500万元,实施信息化项目近30个,重点打造“1+4”交通信息化体系。

“1”是打造淮安交通运行监测平台。围绕交通运输日常运行监测需要,汇聚公、铁、水、空、城市交通等领域21个应用平台业务数据,建立5大主题、26类、111项全市交通运行监测指标体系,综合、动态、直观展现全市交通运行态势,支撑行业管理和辅助决策。

“4”是建设运输管理、公路运行、水路管理、便民服务四大信息化业务板块。运输管理板块,建成了公交调度中心、出租车调度电召平台、营运车辆道路运输安全动态监管平台、客运联网售票系统、有轨电车智能调度平台等城市客运信息化应用平台。国内首列自动驾驶有轨电车完成正线试验段运行。全市县级以上客运班车、危货车船、市区公交车、出租车卫星定位系统安装率达100%。公路运行板块,建成市级公路网管理与应急指挥中心、6个县级分中心,建设视频监测点338处、交调监测点42处。建成公路综合分析决策支持系统,实现公路建、养、管、收各项业务信息可视化展示、多维度分析。推进智慧工地建设,淮河大桥“智慧工地”项目被省交通运输厅确定为全省唯一的桥梁“智慧工地”试点。集路网监控、应急处置、路桥检测于一体的公路管理与服务体系基本建立。水路管理板块,完成市、县两级7个水上交通指挥中心、水上搜救中心、干线航道、船闸、危货港口、洪泽湖区视频监控建设,形成了较为完善的水上监管服务网络体系。完成新港5G安全可视化系统建设,建成全国内河首座5G行业应用基站。建成“水上ETC”、洪泽湖海事智能监管平台、五汊河全动态航道交通智能管理系统,实现电子巡航、动态报告、统一调度、应急救助等有效整合。便民服务板块,开发城客e家APP,建设公路视频云,运行12328(96196)淮安交通服务热线,为公众提供便捷的出行服务体验。通过应用全省内河水运公共信息服务平台,研发船舶过闸视频登记与手机缴费系统,船舶实现“零停靠”快捷过闸。

『加减法』铺就绿的底色

近年来,市交通运输系统贯彻落实绿色交通发展理念,投资近400亿元,先后完成89个项目建设,经过3年努力,2018年底,高分通过交通运输部全国低碳交通运输体系建设试点城市和绿色循环低碳交通区域性试点城市考核验收,绿色交通运输体系基本建成。

绿色公路建设卓有成效。完成205、325、326国省干线生态公路建设及路基两旁30米防护林建设;建成多项不停车超载检测系统,减少通行车辆尾气污染和燃料消耗;推广国省道大中修工程厂拌热再生、沥青温拌热再生技术,“十三五”期间,在30个工程、243.8公里大中修工程中应用。

污染防治扎实开展。通过“263”专项行动,抓好水环境污染、挥发性有机物污染、汽车维修行业等专项治理。超额完成“十三五”内河船型标准化工作任务,拆解老旧运输船舶。出台船舶污染物接收、转运、处置监管联单制度和联合监管制度,查处无污染物接收凭证等违法船舶。大力推进工程扬尘污染治理和工地标准化建设,开展拌合站专项整治,全面落实治理措施。与环保部门联合实施汽车检测与维护(I/M)制度,全市建成40家尾气治理维护站。

清洁高效运输装备广泛推广。淘汰国三以下柴油货车2145辆,市区新购新能源公交车1482辆,清洁能源及新能源公交车占比达到93.8%。建成港口岸电系统228套,在全省内河率先实现规模以上港口岸电全覆盖,岸电使用率达70%以上。

融媒体记者 刘权

融媒体编辑 曹盈

通讯员 刘国昌 孙铁成 朱全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