涟水:科技兴农出实招 共话振兴新蓝图

初春时节,地处黄淮平原以东的生态水城涟水处处草木青翠、溪流潺潺。漫步在美丽乡村间,绿水蓝天之间连片的食用菌大棚等产业项目映入眼帘,格外耀眼。走近江苏涟水黄营镇守阳村的菌菇产业园的食用菌大棚,就闻到阵阵菇香,菌棒上长出的香菇密密匝匝,尽情地呼吸着新鲜空气,许多农民正在大棚里采摘新鲜菌菇。而在众多采摘菌菇的队伍中,来自淮阴师范学院的王新风教授正带领团队成员加入其中。这是新年伊始,王新风第三次来到项目帮扶现场。

守阳村的菌菇产业园

“谁说质量产量难两全,我们的菌菇有这个底气在市场叫板”守阳村村委书记唐寿国信誓旦旦。让老百姓尝到菌菇丰收甜头的奥秘,正是王新风所带领的技术团队指导下采用的大地利用水稻秸秆高效栽培大球盖菇技术。从菌棚整理、消毒到菌棒优劣识别以及上架培养管理,村里的领导和栽培户全程都掌握。团队重点培训的技术能手——栽培户李桂萍的大棚,从栽到收,二个月时间就收获了4500斤生态菇,销售额达到1.8万元。

采摘新鲜菌菇

据了解,该项目是省苏北专项科技帮扶项目,在市县两级科技局大力扶持下得以顺利开展,“现代化的规模种植离不开科技支撑,引导优质科技资源和服务向乡村集聚,让老百姓真正掌握‘造血’本领,这是科技助力乡村振兴的核心要义”。江苏涟水县科技局局长王娟这样说道。

既有扶持政策,又有技术人员指导,不愁销路,在广袤的涟水大地,科技助力乡村振兴的奋进故事越来越多。红窑镇李庄村是弱碱性土壤,是芦笋生长的“风水宝地”。为做大做强芦笋产业,以产业带动脱贫,淮阴工学院专业研究人员、市县科技局、农业农村局专家一起制定芦笋产业发展“路线图”,统一标准栽植管理,实行统一育苗、统一技术、统一销售。现代农业科技园成功引进达宝莉、特利龙等适合涟水地区的高产优质芦笋新品种,并积极与江苏省农业科学院、江苏科技大学、浙江省农科院、淮安食品学院等多家科研单位强化科技对接,打造“一院六基地”,以科技保障产品品质,建立芦笋产业技术研发中心,进行芦笋种质资源提纯复壮、芦笋育苗技术创新等相关技术研究。至此,“蔬菜之王”成了红窑农民的致富“法宝”。

农民抱着新采摘的芦笋喜笑颜开

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以农业科技创新促进农业发展方式转变是关键。江苏涟水率先破题,积极引导农业向绿色、优质、特色和品牌化发展,形成了一批批农业高新技术示范基地,孵化培育了一批批带动性强、特色鲜明的农业产业集群。陈师“百药园”被推荐承担苏北专项重点项目“陈师中药材产业创新创业综合体培育项目”,策划培育国家级农业高新技术产业融星创天地示范区。

农户和专家“零距离”对接

一头连着院士专家,一头连着农户。如何让农户和专家“零距离”对接,打通技术转化为生产力的“最后一公里”?近年来,江苏涟水以县科技局为服务阵地,发挥科技工作人员的桥梁纽带作用,助力农业“新”发展,科技进步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科技+”成为一股强大的力量助推乡村振兴,让农民从“一亩三分地”中挖到无尽财富。

江苏省农业科学院粮食作物研究所所长王才林、江苏省特粮特经产业技术体系首席专家陈新等全国顶级农业科技人才来到涟水,从实验室走到田间地头,一个个科技专家把科研成果播种在江苏涟水乡村振兴最需要的地方,走出了一条具有涟水特色、产学研用合作协同创新的新路子,扶智与扶技两条腿走路,让科技助力乡村振兴的“涟水现象”蔚然成风。(李淑玲 左达超 段宗科)

融媒体编辑 高尚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