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党史 悟思想 办实事 开新局】淮安要大力弘扬“人民兵工精神”

抗日战争时期,淮安是新四军的主要活动区域和华中地区抗击日本侵略者的主要阵地,新四军战士在淮安大地上留下了光辉的足迹。其中,新四军在淮安开创兵工事业,践行“人民兵工精神”,值得我们纪念与弘扬。

淮安新四军兵工事业简述

作为苏北抗日根据地,新四军有三个师的兵工厂设在淮安境内。最早于1941年初夏建成新四军四师兵工厂,厂址在金湖县楼庄,后曾转移到洪泽县;1941年9月,新四军二师兵工厂在金湖县小朱庄建成,分厂设在盱眙县;新四军三师兵工厂建在沭阳县马厂镇(原属淮安)。在这些兵工厂中,最为著名的就是新四军二师“茅屋兵工厂”。

1941年日军万余人分四路合击淮南抗日根据地,新四军战士浴血奋战,取得了反“扫荡”的胜利。为进一步加强我军的武器装备,使消耗的弹药得到及时补给,新四军军部决定任命吴运铎为厂长,派给他2名钳工、1名锻工、2名车工和2名勤杂工,到新四军第二师驻地创建一个兵工厂。他们一行8人来到高宝县(现淮安市金湖县)平安乡小朱庄,庄子上有一个简易修械所,一位徐姓农民为他们腾出了两间大草房,“茅屋兵工厂”就此诞生。一些收集来的破铜烂铁和木柴煤炭、根据情报从河里捞出的国民党之前藏起来的一点钢材、从另外一个修械厂调来的一部皮带车床和一台手摇钻,这些便组成了兵工厂的全部设备。几个月后,终于造出了第一颗子弹。随后,“茅屋兵工厂”又陆续研制出一种新式的弹筒和枪榴弹、定时地雷、脚踏地雷、拉火雷等武器,并大量投入生产。

在吴运铎的组织领导下,淮安新四军的兵工事业发展得相当快,到1943年,已拥有两个平射炮厂、一个手榴弹厂和一个修械厂,年产步枪子弹达到60万发,为新四军的弹药装备提供了有力支持。

新四军兵工厂的特点是“因陋就简、白手起家”。兵工战士们在缺少技术和资金的情况下,完全依靠不怕牺牲、无私奉献的革命精神,以鲜血、生命为代价,实现了“没有枪、没有炮,我们自己造”。

淮安的新四军人民兵工精神

2016年8月,中组部出版的《红色基因》一书,回顾总结我党的发展历程,首次将人民兵工精神与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并列为革命战争年代党的五个伟大精神。

新四军兵工精神的代表人物就是吴运铎。吴运铎在淮安金湖、盱眙等地工作了四年多,在简陋的生产条件下,全身心地投入武器研制工作:他通过解剖缴获的炮弹,试制了弹尾、尾管和引信,在从废旧雷管中人工挖取引爆炸药——雷汞的时候,尽管在操作时小心翼翼,但一支雷管还是在他的手中猛烈爆炸了。吴运铎被送到了二师医院,昏迷了半个多月才逐渐苏醒。他浑身上下有100多处炸伤,四根手指被炸断,左眼被炸瞎,一条腿被炸断……严重的伤残并没有使吴运铎退缩,他依然勇于探索、不断钻研。为了减小空气阻力,将枪榴弹从厚柱形改成水滴形,使射程从240米提升到540米,为桂子山战斗的胜利立下汗马功劳。新中国成立后,吴运铎继续传承人民兵工精神并发扬光大,被政务院和全国总工会授予“全国特等劳动模范”。1953年吴运铎的自传体小说《把一切献给党》出版,翻译成多国文字,发行达千万册,他的事迹享誉世界,被称为“中国的保尔·柯察金”。

人民兵工精神的内核就是“把一切献给党”,除了吴运铎,淮安的新四军兵工战线还涌现出很多英雄,如新四军二师兵工厂的吴师孟、秦永祥、吴屏周等,目前淮安境内仍有一些健在的兵工厂老兵,他们是新四军兵工生产的见证者,也是淮安新四军兵工精神的缔造者。

历史不会忘记,新四军七个师中的一、二、三、四、六师都曾在淮安地区艰苦战斗过,在前方战鼓擂动、捷报频传的同时,后方兵工战线上的勇士们也在冒着极大的危险开展武器研制,无数的牺牲换来的是前线及时的弹药补给。随着时间的推移,新四军兵工战士们逐渐故去,人们对他们的英雄事迹知晓率越来越低。曾经在淮安大地上诞生的“新四军兵工精神”决不能湮没于历史长河,在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时代里,这个拥有“把一切献给党”的崇高信念、“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开拓进取、无私奉献”优良传统和“国家利益高于一切”价值观的“人民兵工精神”必将被赋予更加丰富的时代内涵,让这面旗帜继续在淮安大地飘扬起来吧!

(陈隽 张来林 作者单位:淮安市委党校、金湖县委党校)

融媒体编辑 高尚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