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奋斗百年路 启航新征程】苏北“塞罕坝”:滩涂变森林 荒滩变金山

来到江苏淮安金湖水上森林景区,映入眼帘的首先是满眼的苍翠。漫步其中,野花、绿树、碧水,在蓝天白云下令人心旷神怡。踏上漂流的竹筏,穿行在森林之中,更有着独特的韵味。

65岁的竹筏工陈家荣一边撑着竹筏,一边感叹着“一片树林子成了老百姓的钱袋子”。“现在一到节假日,人多得不得了。一趟个把小时,一天最多要撑12趟。”陈家荣说,这条沟就是他们年轻时挖的。“当年挖沟是为了抬田种树,没想到现在成了‘网红’旅游项目。”

“网红”项目,有竹筏漂流,还有小火车体验、玻璃栈道……这个江苏省最大的人工湿地生态林,如今不仅仅是江淮大地上的一块“绿肺”,更成了休闲旅游的一个“网红”。

“网红”的前世,并不像如今这般“精致”。“宁上刀山,不上柴滩!”金湖县档案馆副馆长雷兴科介绍,金湖老百姓中当时流传着这样一句话。

雷兴科告诉记者,金湖水上森林景区原本是一大片芦苇荡。1971年淮河入江水道开通后,河湖水系调整,芦苇荡的面积越来越大。伴随着经济社会发展,芦苇、茭草、蒲草等经济价值逐渐降低。1981年,金湖县人大通过了《关于改苇植树的决议》,决定把滩涂的田抬高植树,挖出来的河面养鱼,在植树的同时还可以林粮间作,以短养长。

芦苇荡恶劣的自然环境,给植树造林带来巨大的挑战。原金湖县涂沟镇华庄大队党支部书记李华先回忆:“滩涂的淤泥多,穿靴子下去没办法挖,靴子里弄得不是水就是泥,党员干部们就赤脚下地干。当时天气比较寒冷,大家的脚也冻了冻疮。”

在广大党员的带动下,艰苦的环境不仅没有让植树造林的干部群众退缩,反而更激发了大家的斗志。植树造林队伍一步一个脚印,一排排,一行行,终于造就了这片郁郁葱葱的万亩林海。

这个被称作苏北“塞罕坝”的地方,生动诠释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

当年开荒种树,初衷是树木成材后变卖。当观念由“卖”变“护”之后,经济价值放大了更多倍。作为国家4A级景区,这里常年游人如织,年接待游客50多万人次、旅游收入超过3000万元。

荒滩变景点的奇迹背后,折射出的是一大批共产党员矢志不渝、艰苦奋斗,坚定建设绿色美好家园的理想信念。在这一眼望不到边的森林中,伴随树木一同生长的是宝贵的植树造林精神。

历史站在了新的起点,绿色发展翻开了新的一页。这种发端于30多年前的信念坚定、迎难而上、团结奋进的造林精神,必将穿越时空,历久弥新。

融媒体记者 张娇娇 何 渊  胡凌轩 干石泉

融媒体编辑 宋莹莹

通 讯 员 侯秀松 李秀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