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委常委会召开“三增三做”暨“对标找差、补短强特、创新实干”高质量发展研讨会

6月19日,市委常委会召开“三增三做”暨“对标找差、补短强特、创新实干”高质量发展研讨会,市委书记陈之常主持会议。市四套班子全体领导参加会议。

会上,戚寿余、张国梁、赵正兰、周凤琴、赵洪权、李森、周毅、徐建松、顾坤、孙虎、唐道伦、王红红、赵权、周达清、王向红等同志结合工作实际作了交流,陈之常就交流中的重点工作作了强调。

会议指出

“对标找差、补短强特、创新实干”是市委、市政府立足于进入“十四五”和全面建设现代化新征程,着眼于推动淮安高质量发展开新局作出的一项重大决策部署。市党政班子成员和人大政协主要负责同志对焦这一主题作交流研讨,是市委常委会带头开展党史学习教育“三增三做”的具体行动。此次交流研讨,对标找差的指向明,补短强特的思路清,创新实干的劲头足,起到了碰撞思想、凝聚共识、提振信心的目的。开展党史学习教育“三增三做”行动,“学”是前提,“增”是路径,“做”是关键,归结到一点就是要在不断解放思想、解决问题中厚植发展新优势、开创发展新局面。

会议指出

十年前,省委、省政府出台《关于加快淮安苏北重要中心城市建设的意见》,去年底省委十三届九次全会明确要求淮安“拿出‘壮丽东南第一州’的眼界和气度”,鞭策我们跳出苏北、置身更大坐标系审视谋划发展。建设长三角北部重要中心城市,是立足进入新发展阶段,落实省委、省政府要求对淮安发展定位的延续和提升,是全体淮安人孜孜不倦追求的光荣与梦想。市“十四五”规划《纲要》也明确提出要基本确立长三角北部重要中心城市地位。

会议要求

发展要有“中心”的追求,更好地展示“象征意义”。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进入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是由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理论逻辑、历史逻辑、现实逻辑决定的。我们要深刻领会这一逻辑体系的科学内涵,自觉将“中心”的追求融入其中去思考、谋划和打造,更好地诠释和展示“象征意义”。“中心”体现的是一种眼界和气度,需要我们立足新发展阶段,立志建好长三角北部重要中心城市,因势而谋抓良机、成大业,努力再现“壮丽东南第一州”的历史繁华和辉煌。“中心”体现的是一种标准和高度,需要我们践行新发展理念,顺势而为补短板、强特色,以“补短”推动发展上“高原”,以“强特”带动发展起“高峰”。“中心”体现的是一种地位和贡献度,需要我们融入新发展格局,乘势而上勇担当、善作为,争当产业循环的“支撑点”、开放融通的“联结点”、战略交汇的“示范点”,在全省打造“一中心一基地一枢纽”布局中有更大作为。

会议强调

城市要有“中心”的能级,更好地形成“聚合效应”。

建设长三角北部重要中心城市,既是对淮安处于区域地理“中心”位置的一种考量,更是要通过提升城市作为“中心”的能级,形成对资源要素的“聚合效应”,实现要素集聚量质并升、配置更有效率。重点要实施五大工程、增强五大能级,即实施产业提质工程,突出“大”体量项目招引,突出“长”链条产业锻造,突出“高”技术企业培植,突出“强”园区平台打造,增强经济发展能级;实施功能提档工程,空间布局上要体现大市区,服务配套上要体现首位度,治理水平上要体现现代化,增强城市服务能级;实施枢纽提效工程,在加快重大工程实施中巩固地位,在加快枢纽经济发展中催生效益,在加快对外开放步伐中扩大优势,增强要素集聚能级;实施文化提振工程,把“运河之都”的醉美风姿展示好,把“美食之都”的绝佳风味推广好,把“伟人故里”的红色风采传承好,把“淮安古城”的历史风貌塑造好,增强对外影响能级;实施生态提优工程,算准发展的生态账,亮出美丽的风景线,做好产业的加减法,增强环境承载能级。

会议强调

班子要有“中心”的担当,更好地发挥“头雁作用”。

市四套班子成员作为淮安发展“头雁方阵”的一员,要增强“头雁”意识,发挥“头雁”作用,形成“头雁效应”,认准目标飞得准,本领高强飞得高,团结合作飞得远,不改初心飞得久,共同打造坚强有力的领导集体,在全市画出最大发展“同心圆”。“中心”是“担”出来的,需要我们树好发展为先的鲜明导向,“面”上要深度参与抓发展,“线”上要发挥优势出实招,“点”上要统筹联动强落实。“中心”是“带”出来的,需要我们做好勇于当先的模范表率,做到谋有高度、干有速度、攻有力度。“中心”是“比”出来的,需要我们造好进位争先的浓厚氛围,进一步找准“比试”路径、放大“比较”优势、激发“比拼”热情。

会议指出,“七一”临近,要全力做好当前重点工作,以好环境、好氛围、好成绩庆祝党的百年华诞。

融媒体记者 杨尚

摄影 管伟法

通讯员 唐传奇

融媒体图片编辑 程钢 曹政

融媒体编辑 高尚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