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淮安:协同创新增底蕴 借势登高谋跨越

近年来,江苏省淮安市奋力抢抓国家战略发展机遇,主动作为,积极进取,充分对接长江经济带、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大运河文化带、淮河生态经济带等重大国家战略,借势借力赋能发展,加强区域协作联动,推进区域目标高水平搭载国家战略,助推淮安高质量发展成色更纯、底色更亮、底盘更稳。

征程万里风正劲。机遇是发展的“加速器”,在每一个重大发展阶段,淮安市总能抓住机遇、积极谋划、踏准步点,实现新跨越,再创新辉煌。

融合再加速,为经济社会发展聚势赋能

近年来,淮安市全面加快推进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牢固树立“一体化”意识和“一盘棋”思想,深入践行新发展理念,聚焦打造“绿色高地、枢纽新城”,聚力建设创新淮安、开放淮安、美丽淮安、幸福淮安,努力建设成为长三角北部重要中心城市。

互联互通步伐加快。着力加快综合交通枢纽建设,宁淮铁路建成后将与徐宿淮盐、连淮扬镇铁路形成米字型铁路枢纽。大力推动淮安航空货运枢纽建设,努力为长三角北部开辟新的航空货运大通道。淮河入海水道叠加实施二级航道工程加快推进。强化内河港口建设,内河集装箱年吞吐量连年保持全省第一。

产业融合力度加大。主动承接长三角产业转移,荣获浙商最佳投资城市称号,推进淮昆台资经济协同发展,设立淮昆台资合作产业园。着力推进名特优农产品服务长三角市场,“淮味千年”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效应持续扩大。

协同创新能力加强。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先后成立上海交通大学苏北研究院、南京大学淮安高新技术研究院等19所研发机构,联合企业实施产学研合作项目147个。依托省“苏北计划”和“淮上英才计划”,每年引进各类创新创业急需人才、培育创新创业领军人才,成立创新创业团队200余个。成立苏北临床医学研究院,与沪宁等地建立跨区域医联体12个、专科联盟10个。

人文交流程度加深。充分利用丰富的文旅资源,推动与长三角旅游资源的优势互补、有机融合,着力打造“游京杭运河、览漕运文化、看河工奇观、赏江淮风情”长三角高品质休闲度假旅游区。“运河三千里,醉美是淮安”成为鲜明标识。淮安市接待来自长三角游客占比连年超过70%。

宁淮挂钩合作成效显著。宁淮挂钩合作以来,南京援助淮安3.66亿元,签约挂钩合作产业转移项目1600多个,互派挂职干部共计10批、286名,有效推动了各类项目、资金、技术、人才等优质资源和生产要素向淮安集聚。

当好领头雁,打造区域协同发展新格局

2019年4月29日,淮河生态经济带首次省际联席会议和淮河生态经济带城市合作第一次市长会商会在淮安市召开,淮河流域5省25市4县的代表共同发出拥抱淮河新时代的宣言,沿淮城市协同推进淮河生态经济带建设正式启航。

作为首提首推的城市,淮河生态经济带战略上升为国家战略,对淮安市更好地发挥流域中心城市优势、加快建设淮河生态经济带航空货运枢纽意义深远。淮安市紧紧围绕规划积极“按图索骥”,探索构建多层次城市合作平台,聚焦关键、精准发力,积极谋划推进淮河生态经济带高质量发展。

研究建立城市合作机制。淮安市成功承办了首次淮河生态经济带省际联席会议和第一次市长会商会,研究建立了“省级层面议大事、市级层面抓实事”协调会商机制。各成员城市一致同意在淮安市设立淮河生态经济带城市合作办公室,作为市长会商会的办事机构,处理市长会商会闭会期间的日常工作。

推动涉淮重大项目建设。淮安市在流域层面牵头编制年度《淮河生态经济带城市合作工作要点》,编排跨市合作的重大工程、重大项目,明确合作城市和主要合作建设内容。在市级层面牵头编制《淮安市淮河生态经济带建设工作任务》,有力地推进规划落地落实。

推动成立行业联盟、专委会。淮安市牵头成立了工商联盟、青商联盟、卫生健康联盟、文化旅游联盟、报业融媒体联盟、地标品牌保护联盟,信阳、蚌埠、淮安三市共同发起成立水利专委会,盐城市成立环保专委会,蚌埠市成立生物基可降解材料产业联盟、沿淮港口联盟,调动社会力量广泛参与淮河生态经济带建设。

加强交流合作。近年来,淮河生态经济带城市合作办公室先后接待了盐城、蚌埠、枣庄、临沂等地相关人员来淮调研交流淮河生态经济带建设情况。淮安市连续两年就淮河生态经济带建设情况开展专题调研,交流推进区域互联互通、产业分工协作、生态环境共保共治等方面务实合作,促进共同发展、互利共赢;连续三年在淮安(国际)食品博览会上设立了淮河生态经济带展区;连续四年举办淮河生态经济带体育产业博览会,为各成员城市提供优质服务以及展示展销平台。

高质量推进,全面起势求突破谱华章

淮安依运河而生、因运河而兴、缘运河而美,在京杭大运河发展史上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是“千秋淮扬”运河文化高地。紧紧遵循习近平总书记“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大运河的重要批示,按照国家和省工作部署,市委、市政府深入推进大运河文化带建设,催生大运河沿岸的精彩蝶变。

淮安市加快推进大运河文化带建设,按照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一条主线”“两项重点”“三个基础”“三个突破”和“六项任务”,全面聚焦、重推重抓中国水工科技馆等标志性项目,推动大运河从“地理空间”转化为“文化空间”。突出大运河文化优势,重点以大运河为纽带,挖掘大运河历史文化底蕴。积极发挥牵头抓总、统筹协调、督查推进职能作用,推进“五园三带十点”项目建设提升,重点加快中国水工科技馆、中国漕运城、板闸遗址公园等项目建设进度,完成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形象识别系统导入工作,启动国家级运河旅游度假区创建,推动大运河文化带标志性城市建设进入“快车道”。加强大运河文化价值挖掘阐释,成功举办了中国(淮安)大运河文化带城市非遗展、淮安·中国大运河文化周、大运河文化旅游博览会等重大活动,持续开展著名作家“运河之都”淮安行采风活动,积极打造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的“淮安样板”。积极推动“文化+生态+旅游”融合发展,重点发展生态文旅产业,加快发展文化创意、旅游休闲、健康养生等绿色产业,把大运河文化带淮安段建成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的示范段、对外展示城市形象的重要窗口,着力打造大运河文化带标志性城市。

融媒体记者 金义旻

融媒体编辑 袁玥

责任编辑 潘永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