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减”政策下,看常州高校如何响应:盘活教育资源,多方助力“双减”落地

“一心一意!”“异想天开!”……7月24日,在新北区新桥街道锦海社区居民活动教室,一群孩子正在老师的带领下,兴致勃勃地玩成语接龙的游戏,气氛活跃。这位年轻的“小老师”,正是来自常州工学院师范学院“爱心假日学校”的学生志愿者刘吉祥。

像这样的暑托服务,“爱心假日学校”每年都在坚持,从常州师范开始至今,已延续23年之久。多年来,这支由学院专业老师指导、来自师范专业的师生志愿者组建的队伍,发挥着高校专业优势,帮助家长解决暑期“看护难”的棘手问题,业已成为师范学院的社会实践特色品牌项目,并连续多次荣获省、市暑期大学生社会实践先进集体。

在“双减”政策落地的当口,这群实践者又有着自己的新思考和新探索。

一所“爱心假日学校”

课程有趣又有用,孩子开心家长放心

据常州工学院师范学院党委书记、常州市成语文化研究会会长、“爱心假日学校”创始人肖华介绍,锦海社区的孩子大多为新市民子女,年龄集中在10岁左右,为了更好地达到教学目的,团队对课程内容进行了个性化定制。“我们联手常州市成语文化研究会,通过书法教学、讲成语故事、成语接龙等趣味形式带领孩子们学习成语知识,感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

公益助学的同时,“爱心假日学校”还将党史学习教育元素融入其中,和孩子们分享红色党史故事,集体呈现“红色家书”朗诵节目。他们的付出得到了社区和家长的点赞,有家长表示,大学生志愿者的到来,既帮他们解决了后顾之忧,更让孩子们在玩中学、学中做,在假期里有成长和进步,他们很放心。

形式多样的课程安排,让孩子们收获了一个精彩的假期,也感染了志愿者们。刘吉祥说:“我们利用课余时间到资源相对匮乏的社区、学校辅助托管,既提高了自己的实践能力,也扎实了专业基本功。看着孩子们一张张笑脸,我更加坚定了做一名小学教师的决心。”

师生热议“双减”

学生:“双减”是机遇也是挑战

彼时,国家出台“双减”政策,让正在教学一线参与实践的刘吉祥感受到师范生所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只有自身硬,才能从变革的洪流中找到一席之地。”

刘吉祥认为,师范生可以以志愿者的身份参与到所在地的公益教育和社会服务,帮助师资缺乏或者存在一定困难的学校开展“5+2”课后延时服务,并在实践过程中及时获取来自学校、学生、家长等相关方的反馈信息,为开展好课后延时服务提供合理化建议。“通过实践,我们能更快地找到自身的问题和不足,强化专业本领,为今后走上教学岗位奠定扎实基础。”

老师:多渠道助力“双减”落地

常州工学院师范学院副教授王健博士认为,高校在“双减”政策落地实施中也能助一份力。“针对‘双减’政策的具体要求,高校可以利用自身的相关学科优势和专业特长,根据所在地义务教育学校的实际办学情况,在具体方案的制定和实施中提供指导和帮助。”

王健建议,高校除进一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外,还可以建立和中小学之间的教科研合作平台、探索建立大学生课后服务体系。“高校可以结合学校所在地的义务教育现状,设立相应的教科研合作项目,推广更先进、更符合教育规律的教育教学理念,提升义务教育阶段教师的教科研水平,进而促进中小学教学质量的均衡发展和教学效率的提升。”

当前,一些在校大学生,尤其是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往往会通过利用课余时间做家教、在校外培训机构做兼职等方式赚取生活费。“双减”政策的出台,对他们也有一定影响。王健表示,高校可以尝试通过和义务教育学校合作,利用线上或线下教育实践平台,探索把大学生的教育类兼职需求纳入到课后服务体系的路径。

原标题 “双减”政策下,看常州高校如何响应:盘活教育资源,多方助力“双减”落地

融媒体编辑 高尚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