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团结成为民族精神的沃土

历史上,从昭君出塞到文成公主入藏;从凉州会盟到瓦氏夫人抗倭;从六世班禅进京到土尔扈特部东归……这是民族团结统一的历史佳话。近代以后,各族人民共御外侮、同赴国难,抛头颅、洒热血,共同书写了中华民族艰苦卓绝、气壮山河的伟大史诗。如今我们站在新的历史节点上,回首过去、立足现实、展望未来,民族团结的意义更为凸显。

“万人操弓,共射一招,招无不中。”新时代,民族团结成为党和国家稳定发展、走向强大的重要前提。面对复杂的国内外形势,我们更要团结一致、凝聚力量,确保中国发展的巨轮胜利前进。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全国各族人民一定要牢记使命,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用13亿人的智慧和力量汇聚起不可战胜的磅礴力量。”民族团结像阳光空气一般不可或缺。

坚持党的领导,提高政治站位。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与我国基本国情相结合,创造性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并将这一制度作为基本政治制度,激发了各族人民无限的生机与活力。新时代民族工作取得了历史性成就,民族团结进步事业正沐浴着春风,不断创造出跨越式发展的成绩。要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不折不扣落实党的民族理论方针政策。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团结,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凝聚各民族、发展各民族、繁荣各民族。

坚持制度保障,夯实发展基础。“邦畿千里,维民所止。”我们辽阔的疆域是各民族共同开拓的。各族先民胼手胝足、披荆斩棘,共同开发了祖国的锦绣河山。由于受到历史条件、地理环境、经济基础等方面的限制,很多少数民族经济社会发展相对滞后。进入新时代,必须以民生为根本,确保制度保障,多办事、办实事、办好事、解难事,满足各族群众对幸福生活的新期待,让各族群众有获得感。制度的生命力在于执行,要加强对制度执行的监督,让各民族共享改革发展成果,推动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

坚持交往交流,促进民心相通。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是中华民族发展进步的必然结果,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上,要继续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方面久久为功、持续发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促进各民族广泛交往交流交融,不断增强各民族对中华文化的认同,凝聚推动中华民族发展进步的强大精神伟力。要像爱护自己的眼睛一样爱护民族团结,像珍视自己的生命一样珍视民族团结,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添砖加瓦。

雪域高原、天山南北、祖国北疆、西南边陲......不仅留下了总书记的坚实足迹和深深牵挂,也回馈了最为坚实的民族精神。民族团结是中华民族的最高利益,是各民族人民和国家的生命线。做好新形势下的民族工作,要加快民族地区发展、促进各族群众共同富裕,构筑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凝聚起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磅礴力量。(陈奕宏)

融媒体编辑 潘永勇

责任编辑 管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