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寻红色印记】抗战劲旅——淮河大队

近日,记者邀请市委党史工办资料处处长成静来到淮安市党史陈列馆,通过图文史料追寻曾经战斗在淮安地区的抗战劲旅——淮河大队。

淮河大队由民间抗日武装组合发展起来,在抗战中立下了不朽功绩。

1939年,日军入侵淮安地区,国民党军队弃城而逃,淮安全境沦陷。日军在淮安到处“扫荡”,烧杀掳掠,制造了多起骇人听闻的惨案。危难时刻,共产党人张芳久、吴觉、宋振鼎等在淮阴县渔沟一带农村武装农民,同时汇集另外三支抗日武装,组成200多人的淮阴抗日义勇队。这是淮阴县由共产党领导的第一支抗日武装。与此同时,涟水抗日义勇队、淮安县民众抗日自卫队等先后成立。

淮阴抗日义勇队一经成立便积极进行武装战斗。1939年3月底,义勇队在渔沟东伏击了日军车队,打响了淮阴地方武装对抗日伪的第一枪。此战之后,淮阴抗日义勇队声名大振,来投者甚众,队伍迅速发展壮大。其他地区的抗日武装纷纷向日伪军发起进攻,其中就有涟水抗日义勇队发起的鲁渡战斗、淮安县民众抗日自卫队发起的青龙庵战斗。

1939年7月,淮阴、涟水抗日义勇队和淮安县民众自卫队在涟水合编为八路军山东纵队陇海南进游击支队第八团。接着,第八团和第九团合编为苏皖纵队南进支队第三梯队,梯队长吴觉,副梯队长薛华甫、陈书同,政治委员万众一,对外称“淮河大队”。

淮河大队根据中共苏皖区党委“一定要在原地区坚持斗争”的指示,在日伪占领区及国民党统治区腹地进行长期的顽强战斗。1940年春节前夕,驻涟城日伪军300多人经陈师庵到梁岔一带“扫荡”,沿途杀人放火,抢劫财物。淮河大队派出八团朱慕萍营分成若干游击小队,利用村落灵活运动,对日伪军进行阻击、尾击、侧击。

淮河大队在洪码头布下口袋阵,痛击回归之敌,激战数小时,共毙伤日伪军100余人,打击了日伪军的嚣张气焰。

国民党顽固派韩德勤容不下淮河大队的存在与发展,命令所部监视、围困淮河大队并准备找机会消灭。淮河大队改变营团建制,把部队编成若干游击小队,借助有利地形或夜晚与敌周旋,坚持斗争,保护了地方党组织和广大群众,保存了部队的力量。

不久,根据中原局关于坚持原地斗争、积极准备迎接主力的指示,淮河大队集中部队、充实人员,恢复团的建制,队伍在极短的时间内从千余人发展至近4000人的规模。淮河大队积极开展抗日武装斗争,有力打击敌伪势力,为八路军主力南下创造了良好的环境。

一度,地方土匪猖獗,与国民党顽固势力勾结,抢劫群众财物,杀害我党政干部,破坏新生的抗日民主政权。涟水新渡口顽军刘立卓与当地土匪勾结,围捕、杀害我党政干部多人,这一地区16个乡陷入敌手。淮河大队得知这一情况后,派部立即赶到涟水,和新四军独立旅骑兵排一起,将土匪骨干200余人包围在岔庙孔小荡,经过3天激战,击毙土匪70余人,活捉11人,有力保护了抗日民主政权。

1941年4月,淮河大队主力划归新四军第三师八旅。4000多人的部队归建主力,对于皖南事变后完成军部重建的新四军来说,作用十分重要。同时,淮河大队华丽转身,踏上了武装革命的新征程,成为一支劲旅。

融媒体记者 吴海涛

融媒体编辑 曹盈

责任编辑 宋莹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