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乡村看小康】江苏涟水:特色产业绽放富民好“钱”景

9月28日上午,记者走进江苏省淮安市涟水县红窑镇李庄村春雨芦笋种植基地大棚,看到碧绿的芦笋长势喜人,“田头车间”一派繁忙景象,村民们正忙着将采收下来的新鲜芦笋切根、捆扎、包装。“这些是早晨刚采收的芦笋,一会儿就会被运往南京的大型蔬菜批发市场,保证让南京市民第二天吃上新鲜芦笋。”李庄村党总支书记薛进军说。

乡村振兴,产业先行,涟水县聚力推进特优高效种植、特种健康养殖、特色生态休闲“三特”现代农业产业发展,培育优质食味稻米、青芦笋、中药材、食用菌等一批特色优势产业,规模示范效应日益凸显,初步形成“1234”产业发展格局,即100万平方米食用菌、2万亩芦笋、3万亩中药材、40万亩国家级绿色食品原料(水稻)标准化生产基地。

出台扶持芦笋产业发展6条意见,成立芦笋、草莓、中药材等专业协会,与省农科院合作成立乡村振兴产业研究院、亚夫科技服务工作站,持续深化国家、省、市、县农业园区“四级联创”……涟水县产业发展创新动作不断,带来惊喜连连的三农嬗变:2020年新建红窑金城、五港港南、唐集大桥等芦笋种植基地5000亩,建成南集食用菌工厂化生产基地、岔庙羊肚菌生产基地、高沟鼎鼎二期和成集条河食用菌制种场;成功打造百花园、百药园、百菇园、百果园等农业示范园区19个,建成国家农业产业强镇示范建设镇2个、省级农业园区2个,创成中国驰名商标4个、地理标志商标25个,拥有绿色、有机农产品品牌30个。近日,农业农村部发布公告,全国72个县(市、区)列为全国农业科技现代化共建先行县,其中江苏7地入围,涟水县榜上有名。

异军突起的芦笋产业,让涟水人引以为豪,也让外地人刮目相看。目前,涟水县芦笋设施化种植面积达2万亩,年产量5万吨、产值超10亿元,一大批低收入村靠芦笋产业脱贫摘帽,5000余名农村弱劳力实现家门口就业增收。“我们全面推广大棚早熟栽培、生物有机肥及病虫害绿色防控等技术,大力提升芦笋品质。”返乡创办涟水县瑞丰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的郑标是省乡土人才“三带”能手,旗下有2个食品公司、2个专业合作社,他办起了田间课堂,向周边群众普及科学种植技术。郑标说,芦笋种植在当地起到了不小的带动效应,目前基地周边延寿、五支、颜下庄等村农户自行种植面积达1万余亩,带动农户年均增收2万元以上。

自第一粒种子在这片弱碱性沙土上生根,到今天成为全省规模最大的设施芦笋种植基地,涟水县涌现出“春竺”“春雨”等一批芦笋品牌,引进芦笋冻干储藏、芦笋饮料等深加工企业,实现从田头到市场的全程冷链运输,以及一二三产业的融合发展。涟水县农业农村局局长薛必文介绍,涟水县入选了2020年江苏省首批特色农产品优势区,“春竺”芦笋入选江苏农业品牌目录,涟水芦笋正在申报国家地理标志农产品,红窑镇创成国家芦笋设施栽培标准化示范区、全国“一村一品”示范镇。

如今的涟水,已经形成一条芦笋种植、采收、加工、运输产业链,越来越多的农民通过该产业鼓起了钱袋子,走上了致富路,品牌打造成为提升涟水芦笋知名度的重要渠道。

今年,涟水县将以首届涟水芦笋节为切入点,通过举办芦笋美食厨艺大赛、乡贤回乡看变化、乡村振兴摄影书画展、农民趣味运动会、发放芦笋种植奖补资金等活动,体现涟水农民喜获丰收的满足感和幸福感,展示涟水乡村振兴取得的累累硕果。同时以服务乡村振兴战略、做优做强涟水特色农业为目标,以争创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特色农产品(芦笋)优势区、农业科技现代化先行县为抓手,扩规模、塑品牌、延链条,构建以红窑芦笋产业示范园为集中区,辐射五港、梁岔、黄营、唐集等周边镇街的“一区四核”芦笋产业发展格局,将涟水芦笋打造成全国知名农业特色产业。(王晓忠 李卫兵)

融媒体编辑 管艳

责任编辑 宋莹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