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朝大海 绿色转型 风光无限——走近2021中国新能源发展论坛和中欧海上风电产业合作与技术创新论坛

延绵的黄海滩涂,浩瀚的蓝色海洋,蕴藏着极为丰富的“风光”资源。

位于盐城射阳河口东南侧海域、辐射沙洲最北端的碧海深处,射阳龙源40万千瓦海上风电场,一排排4.5MW风电机矗立在蔚蓝的大海中。蓝天白云下,海风过处,叶片转动,源源不竭的电流通过海底电缆汇流至升压站,接入电网后点亮万家灯火。

距离风电场200公里的盐城经济技术开发区光电产业园,集聚天合光能、阿特斯、润阳、硕禾、小牛等一批光伏龙头企业,形成从上游原材料到下游光伏设备、电站配套企业全产业链。在天合光能盐城制造基地内,电池、组件生产线满负荷生产,一块块210至尊600W+系列超高功率组件陆续下线,出货全球。

……

碳达峰、碳中和“30·60”目标开启低碳新时代。全球风电、光伏产业发展势头强劲,作为“双碳”目标的践行者,盐城更是扮演着中国“碳路先锋”的角色,科学有序开发“风光”资源,带来的不仅仅是清洁能源,更是千亿级规模的产业集群。

面朝大海向未来,绿色转型作典范。

盐城这座江苏省海岸线最长、海域面积最广、滩涂湿地最多、海洋资源最丰富、经济增长潜力最大的城市,在新发展理念指引下,深入贯彻落实“四个革命、一个合作”能源安全新战略,坚持把新能源产业作为主导产业重点打造,能源结构持续优化,产业规模做大做强,产业链条基本建成,加快构建低碳循环的绿色产业体系,已成为全国首批新能源示范城市、国家海上风电产业区域集聚发展试点、长三角地区首个“千万千瓦新能源发电城市”,被誉为“海上风电第一城”。

金风科技

涵养“面朝大海”的气度胸怀——

扛起“双碳”使命 推动能源转型

“双碳”目标提出意味着一个以化石能源为主的发展时代结束,可再生能源将从能源绿色低碳转型的生力军成长为碳达峰碳中和的主力军。数据显示,到“十四五”末,预计风光等可再生能源在全社会用电量增量中的比重将达到三分之二左右。

一直以来,“绿色”“低碳”都是盐城的名片,也彰显盐城的责任担当。不久前召开的盐城市第八次党代会明确提出,“积极在‘双碳’目标下竞逐新赛道,发挥好湿地碳汇优势、世遗生态优势、新能源产业优势,实现利用生态优势换道超越。”

在“双碳”目标下竞逐新赛道,盐城使命在肩、底气十足。首先,盐城作为世界自然遗产地,正为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贡献更多“盐城智慧”“盐城经验”,向世界展现中国共建地球生命共同体、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动实践。

其次,盐城是长三角中心区城市,坐拥长三角得天独厚“风光”资源,近海100米高度年平均风速超过7.6米/秒,远海接近8米/秒,年等效满负荷小时数可达3000至3600小时,是江苏乃至全国海上风电开发建设条件最好的区域之一,是名副其实“风的故乡”。年太阳辐射总量为1400至1600千瓦时/平方米,年平均光照时间在2280小时左右,年发电利用小时数1200小时左右,是江苏太阳能资源富集之地。

“十三五”期间盐城规划海上风电容量822万千瓦,占江苏省的56%;“十四五”期间盐城海上风电规划容量902万千瓦,占江苏省的70%。未来规划有2400万千瓦的深远海风电资源。盐城是江苏打造“海上三峡”名副其实的主战场、主阵地、主力军。

依托资源禀赋,盐城坚持系统谋划,吸引国家电投、华能、国家能源、三峡、龙源、中广核等一批国字头资源开发企业,实施风光资源系统化、规模化、集中化开发。

推动能源结构向深度脱碳转型,是关乎发展的一场深刻革命。数据显示,截至2020年底,盐城新能源发电累计装机容量985万千瓦,占江苏28.17%。风电累计装机容量738万千瓦,其中海上风电装机容量352万千瓦,占江苏61%、占全国39%、占全球10%。同时,已形成独具沿海特色的以渔光互补、农光互补、产业园区分布式光伏为主的光伏开发格局。光伏累计装机容量215万千瓦,占江苏12.77%。

今年4月12日,盐城新能源装机容量达1004.76万千瓦,成为长三角地区首个“千万千瓦新能源发电城市”。上半年新能源累计发电量127.21亿千瓦时,占全市发电量的49.15%,占全市用电量的64.37%。这意味着,盐城每使用100度电,超六成来自新能源发电。这个数字远超全球标杆——欧盟的38%的可再生能源发电利用率。

盐城已成为名副其实的能源绿色转型示范城市、践行“双碳”目标的先行区。

上海电气

锚定“向海发展”的重点方向——

产业链式集聚 崛起蓝色经济

用好资源“聚宝盆”,端起绿色“金饭碗”,盐城新能源产业蓬勃兴起、动能澎湃。

光伏巨头天合光能今年持续“加仓”盐城,投资新上16GW电池产品线、10GW光伏组件项目。其在盐城最新布局的产品,皆为行业技术领先的210超高功率电池和组件;

正泰新能源大丰基地首块组件下线以来,短短半年时间开票就突破20亿元。二期计划于年底前开工建设,将新增3GW高效晶硅电池与3GW高效晶硅组件的生产制造;

总投资38亿元的亨通海缆制造项目、总投资20亿元的润阳三期9GW高效PERC太阳电池片项目等一批投资超10亿元新能源装备制造项目正在有序推进;

总投资50亿元的明阳智能5GW异质结光伏电池项目在盐落户,一期规划产能2.5GW;

……

在迈向碳中和时代的伟大征程中,盐城以开阔的视野和开放的姿态,实施“风电与光电立体布局、开发与制造联动发展”战略,将自身产业纳入世界产业分工链条中,在世界新能源产业的版图中嵌入“盐城坐标”,大力招引新能源风电光伏领域龙头领军企业,拉长新兴产业链条,把生态资源价值转化为支撑高质量发展的金山银山。

经过十余年辛勤耕耘,盐城已拥有107家新能源产业规上企业,构建全产业链生态体系,打造新能源先进装备制造业集聚区,形成东台、大丰、射阳、阜宁、盐城经济技术开发区五大新能源重点板块,成为中国东部沿海地区最重要的新能源产业基地。

在风电领域,盐城引进金风科技、远景能源、上海电气为代表的整机制造企业,中车电机、中材科技、时代新材、上玻院、京冶轴承等配套装备制造企业,以及泰胜风能、海工能源、长风海工等海工制造企业,基本覆盖产业链装备制造的主要环节,成为国内产业规模大、配套能力强、集聚效应佳的风电装备制造基地。

在光伏领域,盐城已成为中国光伏产业重地,阿特斯、天合光能、协鑫集团、润阳等一大批大型知名光伏装

备制造企业落户投产。今年上半年,盐城建成电池片产能32GW、组件产能22.4GW;在建电池片产能30GW、组件产能9GW,均位居全省前列。

只争朝夕、逐梦蓝海。

2020年盐城新能源产业规上企业实现开票销售625.2亿元,同比增长15.74%。其中,新能源装备实现开票销售507.6亿元,同比增长15.3%。今年上半年,盐城新能源产业开票销售370.52亿元,同比增长42.09%。其中,新能源装备实现开票销售300.73亿元,新能源发电实现开票销售69.79亿元。此外,全市25个新能源重点项目半年完成投资92.67亿元,产业发展后劲持续增强。

远景能源

厚植“赋能未来”的竞争优势——

加强科技创新 扩大开放合作

面向新能源产业发展的蓝海,唯有创新驱动,才能奋楫争先;唯有开放合作,才能扬帆远航。

金风科技海上风电培训中心获全球风能组织GWO叶片维修培训服务认证证书,实现亚洲地区GWO叶片维修培训服务模块“零”的突破;全球首台抗台风型漂浮式海上风电机组核心动力——5.5MW海上漂浮式风力发电机由江苏中车研制;全球首台12MW半直驱永磁同步风力发电机在江苏中车电机有限公司株洲制造基地下线……今年以来,盐城新能源产业创新、开放合作成果丰硕。

领先布局的盐城,不再只是追求新能源企业量的积累,而是在创新强链方面勇挑重担,坚持把科技创新作为第一动力,加快互联网、大数据和新能源产业深度融合,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打造全国乃至全球重要的新能源创新发展示范城市。

目前,盐城建成金风科技大型直驱永磁海上风电机组检测技术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中车电机国家认定企业技术中心、华能海上风电技术研发中心等十多个国家级、省级科技创新平台,建成全球单体规模最大滩涂风光电产业基地、国内首个中外合资海上风电项目、首个海上风电实训平台、风电领域首个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省内首个CIGS-BIPV项目等十大产业创新示范工程。同时,拥有润阳悦达光伏高效电池研究院、天合国家重点实验室等技术服务平台。

这些都是突破行业瓶颈、打破国外垄断、攻关风光电核心技术的重要创新载体平台。实现“双碳”目标,特别是风电从平价到低价,尤其需要推动产业与大数据、云计算等新兴技术深度融合,用数字化技术赋能。盐城依托市国能公司组建“盐城智慧能源大数据中心”,为资源评估、选址优化、项目运行、电网架构、能耗管理、运维管理等业务提供专业化服务,打造跨区域、跨行业的能源大数据平台。

在建好载体平台的同时,盐城致力于产业模式创新和专业人才培养。坚持“风、光、渔、水”立体开发布局,开展多元化示范应用。坚持“产、政、学、研”融合发展,成立盐城工学院新能源学院,致力于新能源产业研究型人才、应用型本科人才、继续教育人才与师资的全方位培养,学院被正式纳入首批省级重点产业学院建设序列,是全省唯一以新能源产业为建设方向入选的学院。

深化国际合作是提升新能源产业发展层次和水平的关键。我国首个中外合资海上风电项目——国华和法国电力合作的东台50万千瓦海上风电项目在盐落地,开创中欧海上风电投资合作先河,为全球海上风电合作提供了先行先试的宝贵经验。国家电投江苏公司引进丹麦兰博、英国阿特金斯参与国电投滨海项目设计论证。金风科技获准加入Intertek(天祥)集团“卫星计划”实验室,成为风电行业整机制造商首家通过Intertek卫星计划的实验室。

全国首批BIPV厂房屋顶光伏项目在建湖并网发电

擘画“逐梦蓝海”的壮阔蓝图—

瞄准两个“2000” 开创美好未来

“双碳”引领,盐城新能源产业蓝图更为壮阔。不久前,盐城发布“十四五”新能源产业发展规划,提出到2025年,新能源产业迈向两个“2000”蓝海:产业规模达到2000亿元,装机容量达到2000万千瓦。聚力建设千万千瓦级海上风电示范基地、光伏综合应用示范基地、“可再生能源+储能示范基地”、“长三角绿氢示范基地”、“新型电力系统示范城市”,全力打造世界级新能源产业基地、国际绿色能源之城和国家新能源创新示范城市。

掌舵扬帆,御风而行。盐城海上风电规划容量巨大,规划有902万千瓦的近海风电资源,占江苏规划容量的76%;同时,规划有2400万千瓦的深远海风电资源。“十四五”,面对海上风电“平价时代”到来,盐城从全产业链协同降本的角度寻求解决方案,成立海上风电产业联盟,搭建大中小企业创新协同、供应链互通的新型产业生态,带动全产业链降本增效,到2025年,建成千万千瓦级近海海上风电开发基地。坚持示范引领、稳步推进,推动千万千瓦级远海海上风电开发基地规划布局,在全国率先启动建设远海海上风电示范项目,为国家海上风电向深远海推进提供经验和借鉴。

同时,盐城提出要“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先进风电装备制造集群”。持续推动产业补链强链,聚焦风电产业链高端产品、关键技术和缺失环节,重点招引主轴轴承、控制系统等风电关键零部件领域龙头企业。特别提出要实施“三个一批”行动计划,全力打造一批具有行业引领地位的龙头企业、一批具有核心竞争优势的骨干企业、一批具有广阔发展前景的高成长性企业。

中国光伏看江苏,江苏光伏看盐城。去年江苏光伏电池产量达53.8GW,全国占比超43%。在江苏光伏产业领跑全国的背后,盐城撑起江苏的半壁江山,去年光伏电池产能达28.7GW,几乎占整个江苏电池产能的一半。

抢抓光伏产业飞速发展机遇,今后五年,盐城将力争打造成为全球领先的光伏产业基地和全国综合产能最大的光伏电池及组件生产基地,加快产业强链补链,实现“十四五”期间电池片和组件产能双双突破100GW。重点推动光伏电池、组件产品迭代升级,引导企业研发异质结、TOPCON、钙钛矿等新一代高效光伏电池技术,提升光伏产品多场景适应性和竞争力。

以“打造光伏综合应用示范基地”为目标,统筹推进整县屋顶分布式光伏开发,重点推进建湖、盐都、射阳、阜宁、滨海、盐城经开区、大丰等,在“化散为整”上下功夫,整合分散屋顶资源,打造具有特色的沿海光伏综合利用示范基地。积极推动光伏建筑一体化示范项目,抢抓BIPV发展风口,启动BIPV产业布局,分层次打造BIPV示范项目、示范县和示范区。

“十四五”期间,氢能和储能产业迎来重要的风口期,在继续做大做强风电、光伏两大优势产业的同时,盐城加快布局储能、氢能两大未来产业。以建设大规模可再生能源+储能的示范基地为目标定位,积极培育发展储能产业。以可再生能源制氢为重点,探索“绿电”制“绿氢”的现实路径,打造长三角示范绿氢基地。

同时,持续提升产业配套保障能力。加快推动沿海射阳、丰海500千伏输变电工程进度,确保在建海上风电项目年底前全部并网发电。加快推进直流跨江专线、特高压输变电等送出工程,加快构建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围绕“区域枢纽港”和“特色产业港”的发展定位,加快提升港口能级,重点依托射阳港区、大丰港区,打造立足盐城、辐射长三角的区域性海上风电运维基地。

“双碳”目标吹响能源变革号角。“风光”盐城,把向海发展、绿色转型作为战略取向,正砥砺奋进“十四五”,阔步迈向两个“2000”蓝海,为全国实现碳达峰碳中和“30·60”目标探索路径,创造绿色智慧能源美好未来。

原标题:面朝大海 绿色转型 风光无限——走近2021中国新能源发展论坛和中欧海上风电产业合作与技术创新论坛

融媒体编辑:潘永勇

责任编辑:管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