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安市淮阴区:打好“三张牌” ,群众有“医”靠 幸福更牢靠

日前,国家卫生健康委《卫生健康工作交流》以“江苏省淮安市淮阴区提升能力 规范管理 努力建设好人民群众家门口的社区医院”为题,推介江苏省淮安市淮阴区社区医院建设取得成效和工作经验。

值得一提的是,为了让老百姓在家门口看上病、看得好病,2018年,淮安市淮阴区在全省率先启动社区医院建设试点。2020年成功创成江苏省首批社区医院建设示范区,目前已建成10个社区医院,更好地满足了基层群众看病就医需求,持续实现“九成人看病不出区,八成人首诊在基层,六成人住院在乡镇”。

地处苏北的淮阴区社区医院建设为何能从全国众多县区中“突出重围”,走出一条“昂首领跑”的新路?记者采访发现,其背后的秘诀在于三个关键词: 投入、人才、服务。

硬核投入——特色科室吸引“铁粉”

社区医院作为最贴近群众的医疗机构,实力怎样、医疗水平如何?群众最有发言权。日前,记者在王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采访时,正巧遇到来骨科复诊的淮阴区马头镇居民姜云飞。他不久前因搬重物意外骨折,辗转打听到王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骨科是省级“特色科室”,便慕名前来。对目前的恢复情况,姜云飞很满意:“这医院不孬,医生手艺也好,花钱少不算,报销比例还高。我这个手术总价才一万五千多,报销过后自家掏的也就3000多块。” 从此,姜云飞成了该中心的“铁粉”。

曾经,基层医疗机构长期资金投入少,硬件设备不足,再好的医生也发挥不出大作用。为促进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提档升级,近年来,淮阴区累计投入7.6亿元,实施新改扩建项目52个,新增万元以上诊疗设备600余台,率先在乡镇卫生院普及DR、全自动生化分析仪和彩超,22个基层医疗单位装备了CT,3个中心卫生院配置核磁共振,建成3个血透中心。

硬核“投入”是基础,医疗技术是支撑。目前,全区24个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已建成儿科、妇科、骨科、普外科、神经内科等省级基层特色科室13个、市级基层特色科室20个,脑梗塞、尿毒症等一些疾病在社区医院也能得到有效治疗,基层服务能力已经能够满足辖区群众多层次、多元化的医疗保健需求。

注入活水——强基工程留住人才

钱静是淮阴区刘老庄中心卫生院的一名内科医生。原本是人事代理性质的她去年通过“县管乡用”招聘进入人才“周转池”,不仅有了编制,还拿着“双绩效工资”。“这里环境宽松、舞台广阔、待遇优厚,没有理由不留下来。”钱静坦言,医院给予年轻人充分的成长空间和暖心的人文关怀。“不仅在本院可以经常参加培训学习,还有机会到大医院‘取经充电’,特别是开展一些课题研究,社区医院反而更有优势。”

提升基层诊疗能力,人才是关键因素。淮阴区出台了卫生人才“强基工程”,在全省率先试点“县管乡用”,依托淮阴人民医院建立“县管乡用”基层编制“周转池”,主要用于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招聘和引进本科学历及以上人才,为基层卫生事业注入源源不断的“活水”。同时,加大人才招引力度,优化招聘程序,2019年以来,共招聘各类卫生人才598人,其中,不少人充实到基层卫生机构。出台激励措施,为基层卫生人才晋升高级职称提供可能。

“在被爱中爱患者”“被需要感很强”“有前途,自豪感很足”……医生们很欣慰在社区医院有了施展才能的用武之地。据了解,一系列的举措大大激发了该区医务人员扎根基层、服务基层的积极性,目前,全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医务人员数已超过2800名,其中,副高级及以上职称人284人。

送医上门——家庭医生温暖民心

“‘布衣天使’们每周都到小区来,服务好、又热心,有个头疼脑热的也能打电话咨询。”家住淮阴区王家营街道益兴名人湾小区的李奶奶说。

李奶奶口中的“布衣天使”是淮阴区王营社区医院家庭医生团队。近年来,淮阴区全面推广首诊式签约、个性化签约,推出家庭智能型签约服务包,在全省率先开展预约服务和家庭病床服务试点工作,并拓展签约服务筹资渠道,探索开展商业保险支持家庭医生试点工作,让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更好地惠及辖区居民。

“很多群众习惯了家庭医生的上门服务,很大程度上增强了‘医患黏性’,社区医院便成了辖区内群众首诊的最佳选择。”淮阴区王营社区医院家庭医生团队总团队长朱成芳深有感触。目前,全区共有154个家庭医生服务团队、1249名家庭医生,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实现全覆盖,服务内容从基本医疗和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拓展到康复、临终关怀等特需服务。2020年,全区基层首诊签约2.7万人,开展预约上门服务10.5万次,建立家庭医生病床81张。城乡居民获得优质医疗资源更加便利,对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信任度不断提高,区域内就医人数持续攀升。

“淮阴区将进一步丰富社区医院建设内涵,发展社区医院特色服务,让居民在家门口看得上病、看得好病,使基层首诊真正落到实处。” 淮阴区卫健委主任洪宝说。

融媒体记者:张林 张海林 左文东

通讯员:支梅

融媒体编辑:宋莹莹

责任编辑:童淮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