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构建现代产业体系 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

作为“十四五”时期以及更长时间淮安发展的顶层设计,“绿色高地、枢纽新城”是淮安城市发展的鲜明特质,是长三角北部现代化中心城市建设的战略支撑,是全面建设现代化的现实路径。

一、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服务新发展格局中的城市全新站位。

“绿色高地、枢纽新城”表述中“绿色”起到统领战略目标的作用,尤其在产业与城市发展的关系上作出了准确部署,“高地”“枢纽”明确了长三角北部中心城市“走在前列”定位和现代化城市远景发展目标;“绿色高地、枢纽新城”作出了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的淮安答卷,是贯彻落实“走在前列”“象征意义”的行动指南。

要深刻认识“绿色高地、枢纽新城”作为全面建设长三角北部现代化中心城市目标的战略支撑和现实路径。市第八次党代会报告指出,推动“绿色高地、枢纽新城”的现代化中心城市建设并初步构建具有淮安特色的现代化形态,要在五个方面有所突破:一是建设具有较强产业支撑力、创新驱动力和开放竞争力的现代化经济体系。二是形成中心城市特质彰显、城乡区域协调发展的现代化空间格局。三是打造独具江淮水韵魅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生态样板。绿色生态成为淮安转型跨越发展和人民幸福生活的增长点。四是开创物质和精神文明同步提升、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美好生活。五是构建安全底盘牢固、智慧精准高效、更有韧性和温度的现代化社会治理体系,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走在全国前列,整体上贯穿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

二、系统认识主导产业对现代化城市发展转型的推动。

在新发展格局下,枢纽新城与绿色高地建设彼此支撑。绿色食品带头,新一代信息技术、新型装备制造业比翼齐飞,为建设现代化新城插上美丽的翅膀,现代化枢纽打通了现代商贸和现代物流等主导产业的血脉,联手三大农业特色产业铸就“绿色高地、 枢纽新城”的现代化产业新城篇章。

由“三新一特”发展到“333”主导产业体系,现代化产业发展理念更加明晰。“333”主导产业体系为现代化城市发展提供强劲的动力引擎。绿色产品、新一代信息技术和新型装备制造三大制造业主导产业,生态文旅、现代商贸、现代物流三大服务业主导产业,特优高效种植、特种健康养殖、特色生态休闲三大农业特色产业,产业链、创新链不断增长,相互衔接,融合发展,提供了产业兴城的精准方略。

三、建设城乡文化软实力,加强区域协同、协作。

市第八次党代会报告提出“要树立争当‘中心’的气魄和志向,推动高质量发展整体上高原、特色上高峰,全面提升城市经济发展、功能服务、对外影响、要素集聚、环境承载能级”,擘画了淮安位于长三角北部中心城市的发展版图,承接国家战略支点,深层次对接、融入长江经济带、大运河经济带、淮河生态经济走廊的重大战略协作,推动宁淮合作、台资集聚示范区等区域协同。

“十三五”时期淮安文化发展成就全国瞩目,生态文旅等产业实现跨越式发展,文旅热点和文化宣传亮点纷呈。在绿色食品、特农特优产业的加持下,再加上现代物流商贸的助推,知淮来淮建淮的朋友圈不断扩大。“十四五”期间要更加注重城乡文化软实力建设,党代会报告提出的“一地一策”中,更加注重要素集聚:洪泽的滨湖旅游城、盱眙的山水文化名城、金湖的水韵湖城、主城区清江浦“运河”主题等,统一落笔以水为题,强化协同联动和功能服务。

针对“历史文化、自然生态等优势特色资源保护开发缺乏系统性、整体性、主题性”的问题,报告提出了较为详细的战略部署、制度设计和举措,比如优化“一核两圈多线路”的发展规划,淮阴区、清江浦区、洪泽区以及经开区共建文化休闲核心,和洪泽湖、白马湖的环湖旅游圈共同发展,从而带动多线路多元化主题文旅融合发展,全域旅游得到进一步巩固,更好彰显“中心城市”的品质、“文化都市”的气质,为城市品牌更新和城市形象拓展提供了路线图、时间表。

“绿色发展,生态优先”理念提出以后,如何从大处着眼、高点定位,是摆在新一代城市建设者面前的新挑战。市第八次党代会报告指出,城乡生态发展上要贯彻“三线一单”,即生态保护红线、环境质量底线、资源利用上线以及生态环境准入清单,建设无废城市、海绵城市,建设国际湿地城市、国家森林城市、国家生态园林城市,为城市可持续发展指明了方向,提供了生态安全制度保障和实施清单。

(张沭宁 作者为淮阴师范学院传媒学院副教授)

融媒体编辑:高尚杰

责任编辑:管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