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淮安:“农文旅”融合激活古镇新韵 绘就乡村振兴“平桥画卷”

“运河画廊好风光,依河傍水气候爽,有花亭、有广场,休闲娱乐的好地方,我们小区的众姊妹,天天集中到画廊……”在江苏省淮安市淮安区平桥镇新时代文明实践所内,居民们正在排练平桥社鼓《赶画廊》,宣传大运河百里画廊建设,歌颂幸福美好生活。

平桥社鼓

平桥社鼓是旧时盛行于平桥镇及周边农村地区的民俗活动,也是千年古镇平桥悠久历史的缩影。据《山阳县志》记载,公元560年就有平河桥的称谓,后来改称平桥,曾因千里运河盛极一时,是漕运的重要节点。平桥社鼓是明清时“淮阴十景”之一,平桥民间也有轮船码头等“平桥十景”的说法。

如今,有着400年左右历史的平桥社鼓,在新时代有了新的脚本;人们口口相传的“平桥十景”也有了新版本。如何讲好平桥故事,延续平桥历史,再现平桥传奇?不妨看看平桥新景。

平桥十景

平桥,因河而生,缘桥得名。明时兴盛,清时繁华。

沿着大运河,记者一路驱车来到平桥镇,主出入口古色古香的牌楼,立刻将记者带入千年古镇的古风古韵之中。以牌楼为起点,一路上不同年代的建筑串联起了平桥悠久的历史。

牌楼南侧的迎龙亭或许是平桥高光时刻的见证。乾隆曾经六次南巡,有十一次驻跸平桥,还留下敕封平桥豆腐为“天下第一菜”的千古佳话。当年的迎龙亭就是为了迎接乾隆而修建。

穿过平桥老街,记者来到当年“平桥十景”的第一景——轮船码头。大堤上一路铺展下来的灰色砖头,在岁月流逝中已经斑驳。“当年红火哦!”居民沈大姐告诉记者,她定居平桥已经50年了,当时的轮船码头人来人往,十分热闹。随着陆运的兴起,昔日的轮船码头繁华不再,成为历史的遗迹。

与大运河平行的平桥老街,如同时光长河中的一粒琥珀——大运河上船行如梭,平桥老街却保存了旧时光。平桥饭店旧址、平桥影剧院、一人巷……我们仍然可以感受到,在以水运为主的时代,尤其是运河航线开通造就的平桥的富裕与繁华。

古镇名人辈出。明都察院右副都御史、河南巡抚、诗文家潘埙,明户部尚书沈翼一门三进士等,都在平桥留下了佳话。吴承恩、蒲松龄、刘鹗等也与平桥有着不解之缘。

平桥图景

如今,高质量发展的新图景正在平桥徐徐展开。“我们将充分利用独特的交通优势,以大运河百里画廊建设为切入点,描绘乡村振兴‘平桥画卷’,打造‘幸福平桥’‘实力平桥’‘魅力平桥’‘奋进平桥’新高地。”平桥镇党委书记罗剑峰告诉记者,岔溪社区、上河作业区等相关项目被列为全市大运河百里画廊重点项目。

上河作业区无疑是大运河百里画廊建设与平桥镇交通优势相叠加的最生动写照。距离上游淮安船闸约4.5公里、淮盐高速公路约3公里,这是上河作业区的区位条件;新建14个装卸泊位和6个待泊泊位,设计年通过能力655万吨,这是上河作业区的体量。“目前,前沿码头、后方堆场已经全力展开施工。码头基础、陆域清表全部完成。”项目经理付欣告诉记者,项目对码头整合归并、规划统一及整体景观提升,有积极作用。同时,项目集散货、杂件货等货品集散运输于一体,能够助力提升大运河水路运输能力,提高交通运输效率和物流中转水平。

在罗剑峰看来,因河而兴,在新时代有了新内涵。“对于平桥来说,大运河既是交通优势的典型代表,更像是各种交通方式的代名词。”他告诉记者,连淮扬镇高铁、宁淮城际铁路、京沪高速、233国道、348省道等穿境而过,对当地经济发展、乡村振兴和提升群众幸福指数都有带动提升作用。“伴随着上河作业区建设的推进,我们正在全力放大优势,筑巢引凤,围绕港区循环经济产业链加强项目招引,并坚持101%服务,让重大项目找到家、能安家、更兴家。”罗剑峰说。

平桥愿景

“天下第一菜”平桥豆腐,让平桥家喻户晓,享誉海外。因菜而名,在新时代转变成为发展新动能。

守正,传统技艺有传承。平桥豆腐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吴文友制作平桥豆腐已经30多年。他一直坚持传统做法,广受食客好评,所在的饭店被评为“淮扬名菜馆”,个人获“优秀烹饪师”“江苏名厨”等荣誉。

创新,传承更有新思路。一粒豆子、一块豆腐、一碗豆腐、一桌豆腐、一大菜系、一种乡愁……平桥镇与江苏省农科院大豆研究所签订战略协议,流转土地种植各种豆类,并规划建设豆子文化展陈馆,在这里可以一站式科普各种大豆种植、体验豆腐制作工艺、品鉴平桥豆腐烹饪、彰显全豆腐宴的传承发展和淮扬菜系的博大精深。

实际上,不仅仅是平桥豆腐传承发展有了新思路,农业种植也用上了新技术。李前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王建兵是一名种粮大户。他告诉记者,过去运河水滋润了平桥的农田,如今科技为农业种植再添动力。伴随着高标准农田建设的推进,远程控制、无人驾驶等技术将很快得到应用,农业生产不再“望天收”。

农文旅融合也值得期待。在岔溪社区,平桥镇经济发展和建设局局长张国兵告诉记者,农房改善项目不仅要让村民安居,更要让村民乐业,他们将充分利用“老祖宗”留下的大运河文化资源和“老天爷”馈赠的温泉地热资源,全面挖掘千年古镇文化和平桥豆腐金字招牌等优势,努力建成“农文旅”融合乡村振兴目的地。

融媒体记者:张娇娇 何渊 王正道 陈诚

摄影:管伟法

通讯员:汪振扬 韩晓健

融媒体编辑:管艳

责任编辑:童淮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