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更高水平文明城市】盱眙:让文明实践融入乡村振兴洪流

作为全国首批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试点,三年来,盱眙县以文化人、成风化俗,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悄然融入乡村振兴大潮,汇聚起凝心聚力、砥砺向前的磅礴力量。

盱眙县委书记、县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主任邓勇说,盱眙立足让无形文明发挥有形作用,在高标准实现文明实践阵地乡村全覆盖和高质量开展文明实践活动的基础上,着力做好文明实践“融文章”,通过实践探索发挥多元作用,文明新风提升乡村治理、文化产业催生特色产业等创新做法,放大了新时代文明实践在乡村振兴过程中的带动效应,成为先行先试区“盱眙模式”的内核力量。

实践所站实现一站多用

多元效应滋润乡村沃土

2018年以来,鲍集镇召五村的新时代文明实践站“百姓大舞台”是村民孙延安最常去的地方。“在这里,能听党史故事、学政策法规、唱泗州小戏、叙邻里友情、跳广场舞,志愿者还辅导孩子书画……这些都是我们老百姓最需要的。”孙延安说。

黄花塘镇有“爱心食堂”,马坝镇有“爱心洗衣房”,天泉湖镇有“星空讲习所”,卢沟社区有“幸福食堂”……所、站、点遍布盱眙县,带动文明实践呈燎原之势。目前,盱眙县已建成文明实践所13个、文明实践站154个、文明实践点673个,各类所站已成为乡村文明融汇之地、慈善爱心汇聚之地、志愿服务出发之地。

新时代文明实践所站是党和政府建在乡村的宣传思想文化阵地,如何让其发挥更大作用?在盱眙县委常委、县委宣传部部长袁来看来,包容纳新、一站多用是最优选择,盱眙县按照阵地建设“五有”、队伍建设“三全”等要求,高质量推进新时代文明实践所站标准化建设,吸纳更多部门、更多队伍走进所站开展多种活动和多元服务,达到“站在时代高度、拓展文明广度、厚植实践深度、服务百姓准度”等目标。

文明新风凝聚民心民意

助力提升乡村治理水平

“古有管鲍分金,今有百善孝子”“人和邻里睦,心舒日子甜”“无情岁月增中减,有味诗书苦后甜”“新型社区美如画,好日子天天唱着过”……走进盱眙县乡村,一副副既通俗易懂又饱含美德智慧的对联,成为传递乡村文明新风的有效载体。

“诗词协会的对联,新四军历史文化的研究,现代地方戏曲的传承,都让村民读了心里有感触、看了思想有转变,在欢声笑语中厚植爱党爱国情怀。”马坝镇石桥村党总支书记高波说,如今的石桥村已经成为全国文明村、江苏省法治示范村。

文明新风凝聚民心民意,进而引发乡村蝶变,这样的故事在都梁大地时时上演。疫情防控、抗洪抢险、人居环境整治、关爱“一老一小”……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服务队伍一马当先、冲锋在前,充分体现了各镇村新时代文明实践所站春风化雨、凝聚人心的作用。

深化拓展新时代文明实践所站建设,聚焦群众痛点、难点、所思所盼,创新“红色泥土课堂”“农船党课”“大山夜校”“家医有约”“向阳花开”等项目载体,与推进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乡村治理水平、助力乡村振兴等有机融合,取得了叠加效果。

文化产业发挥时代价值

壮大乡村特色文化产业

鲍集镇的面塑、烙纸画,桂五镇的十三番锣鼓,马坝镇的秧歌,官滩镇的渔鼓舞……这些民间艺术历史悠久、特色浓郁。然而,在时代大潮冲刷下,老手艺难以走出乡野,一度面临没有市场、无人传承的窘境。

2019年,村级新时代文明实践站的建立成为转折点。“一方面抓培训传承,一方面抓产业开发,让留守的妇女和老人走进课堂学技艺;一方面抓市场开拓,一方面抓新品开发,利用一年一度举办龙虾节的契机,通过电商、礼品定制等手段打开销路。谢庄、芦沟、引河、大嘴等50多个村,2021年文化产品平均实现销售收入30万元,带动200多户农民在家门口增收致富。”谢庄村党总支书记马选光说。

“盱眙素有‘小戏之乡’‘书画之乡’‘石雕之乡’等美誉。近年来,盱眙县推动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向纵深拓展,虎头鞋、豆制品等93个县级以上非遗项目中,已有26个项目实现市场化开发,成为乡村特色文化产业。”袁来介绍。

管鲍分金之地管仲镇、5万年下草湾遗址、第一山历史文化老街、大运河百里画廊……所有这些见证着盱眙历史之悠久、文化之灿烂。在新时代,盱眙县没有辜负这些得天独厚的资源,该县以文明实践为统领、以资源服务为手段、以产业化开发为方向,通过挖掘整理、传承保护和创作开发,让众多特色资源发展成为富民文化产业。

“让新时代文明实践所站成为特色文化传承开发的阵地,让非遗传承、乡土文艺等人才加入志愿服务队伍,让饱含乡土气息的特色手工艺产品成为市场新宠,让泗州戏、洪山腔等传统曲艺焕发新生,让草编、竹编、柳编等民间技艺重现活力。”盱眙县委宣传部副部长刘青松说,盱眙现有江苏省乡土人才“三带”能手29人,他们在带强产业发展、带动群众致富的同时,带动传统非遗技艺融入文明实践、融入乡村振兴的滚滚洪流。

融媒体记者:姜彩兰

通讯员:于军 陈方园 丁德昶

融媒体编辑:高尚杰

责任编辑:管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