奋力谱写新时代崛起江淮新篇章——我市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加快高质量跨越发展纪实

由我市首提首推的淮河生态经济带上升为国家战略,填补了淮安长期没有国家战略直接覆盖的空白;

重点领域改革持续突破,多项改革列入国家、省级试点,形成了富有淮安特色的改革体系;

首条全货机航线(淮安—西安)开通,航空货运枢纽建设掀开了新的一页;

农产品累计获得126件地理标志商标、6件中国驰名商标,品牌农业创造的产值已占到全市农业总产值的近八成……

近年来,淮安广大干群深入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在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以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把周总理家乡建设好,很有象征意义”的殷切嘱托为动力,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开拓创新,以一个个精彩画面在时光卷轴上镌刻出淮安高质量跨越发展的生动实践,正奋力谱写新时代崛起江淮新的篇章。

且看百业正昌盛,产业体系更完善

8月26日,由江苏时代全芯存储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主办的2019淮安国际半导体产业论坛,正式发布了“溥元611”产品——基于相变材料的2兆位可编程只读相变存储器。据介绍,这是国内首款商业化量产的相变存储产品。

时代芯存新产品发布,既是这个在淮安量产不久的企业成为全球相变存储器生产技术引领者的标志,也是淮安半导体产业挺进行业中高端的集中体现,更是我市产业加速发展的成果展现。

党的十九大以来,我市坚持把产业转型升级作为推动高质量跨越发展的重要手段,按照高端化、特色化、规模化、绿色化发展思路,初步构建了“433”现代产业体系,产业结构实现从“二三一”到“三二一”的历史性转变,全市产业呈现出规模提升、结构优化、特色彰显的良好态势。

工业经济实现了从低端粗放到高端集聚、科学创新的转型,逐步发展成以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汽车及零部件、盐化凹土新材料和食品产业为主导的现代制造业优势特色产业体系。今年上半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8.3%,高于全国、全省2.3个百分点,增速排名全省第三、苏北第二。

服务业实现华丽蜕变。从以物流、金融、旅游、商贸四大基础服务业和电子商务、健康养生、文化创意三大新兴服务业为重点的“4+3”特色服务业体系,到重点发展现代物流、现代商贸和生态文旅三大特色产业,加快打造苏北现代服务业高地,服务业已成为推动经济转型升级绿色发展的重要引擎。2018年,全市服务业增加值增长8.8%、居全省前列。

农业基础地位不断夯实,农业规模化、标准化、品牌化步伐不断加快,以盱眙龙虾、洪泽湖螃蟹、淮安大米、淮安黑猪、淮安红椒等为代表的绿色生态品牌农业,成为淮安现代农业发展的新“代言人”。特别是盱眙龙虾享誉国内外,品牌价值达180亿元,成为中国水产第一品牌。盱眙全县每8个人中就有1人从事龙虾产业,孕育“百万虾富”“千万虾王”630多人,盱眙龙虾加盟店遍布全国所有省市、进入世界20多个国家。

正值方物通四海,开放包容迎凤来

4月22日,鹏鼎控股2019年度全球合作伙伴大会在淮安举行,来自全球逾140家合作企业的近300名行业精英齐聚淮安;8月23日,第十四届台商论坛在淮安举行,淮安连续14年迎来两岸知名学者、工商业者,共商两岸融合发展大计……开放、包容、集大成,淮安正以崛起江淮的姿态融入世界,在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高层次参与国际竞争,全方位推进开放型经济科学跨越发展。

近年来,从一批批外资项目落地到台资高地加速崛起,从外贸逆势上扬到本土企业扬帆出海,从开发园区平台创新转型到城市形象品质迅速提升,在开放发展理念指引下,我市大力实施开放引领战略,坚定不移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开放型经济发展步伐加快、质态提升。

台资集聚高地的异军突起,是淮安外向型经济最亮丽的风景。2006年,以世界500强富士康科技城落户为开端,淮安吹响了台资集聚高地建设的号角。经过十多年的不懈努力,淮安外向型经济实现从体量小、层次低、产业散,向体量大、层次高、产业全的快速转型。至目前为止,全市累计设立台资项目近1300个,总投资190多亿美元。产业分布拓展到现代农业、科研、生物医药、现代服务业等诸多领域,其中的电子信息、盐化工、新能源汽车及零部件等产业形成较为完整的产业链。在淮安重点打造的“三新一特”主导产业中,龙头均有台资企业,富士康、敏实、台玻、旺旺、鹏鼎等是“领头羊”,电子信息和食品两大产业的年产值率先突破1000亿元。目前,淮安已构建起“南有昆山,北有淮安”的台资集聚新格局,获批大陆唯一台资企业产业转移集聚服务示范区,连续七年被台湾电电公会评为台商投资“极力推荐城市”。

最是春风暖民心,细微之处显情怀

今年1月,我市为年满60周岁纳入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的老年居民每人每月增发13元基础养老金,将基础养老金标准提至每人每月148元。此次待遇调整是我市连续第八年为城乡居民提高基础养老金标准,惠及76.6万名60周岁以上老年居民。

民生无小事,枝叶总关情。看似细微的举措,彰显民生情怀。

“我们发展的最终目的是让淮安的老百姓口袋更鼓、生活更好、幸福感更强。”正如市委书记姚晓东所说,党的十九大以来,我市始终坚持把社会事业放在突出位置,以发展带动社会民生,以社会民生实现共享促进发展,在教育、文化、卫生、社会保障等各项社会事业方面频出实招、狠抓落实,从老百姓最急需、最紧迫、最关心的层面着手,让广大市民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

社会事业协调发展。在苏北率先通过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国家督导认定,全面实现教育基本现代化。公立医院综合改革获国务院表彰激励,分级诊疗、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制度不断完善,创成全国幸福家庭活动示范市。实现乡镇文化站、村居文化室、农家书屋全覆盖;成功承办第十八届省运会,建成省公共体育服务体系示范区。

社会保障水平稳步提高。基本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参保覆盖面均达95%以上,城乡低保标准分别提高到580元和520元,农村低保标准超过省定脱贫线。多渠道解决群众住房困难,共有产权住房制度列入全国试点。

社会治理创新不断加强。城乡社区网格化治理体系更加完善,县乡村联通共享的综治信息化系统全面建成,社会管理创新工程发展指数全省第一。全面启动“六位一体”社会治理体系建设,“阳光警务”在全省首家推出网上交通安全综合服务,群众安全感、满意率保持在95%以上。“阳光信访”、“1+3”安全生产监控模式、“透明食药监”等经验在全国推广。

古楚无处不飞花,最美淮安展新姿

“在淮安,公交车里冬暖夏凉,便捷舒适,新能源公交的使用,让优美的生态更显绿意,‘小火车’也给城市增添了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在淮安,公路、铁路、水路四通八达,无论国内国外,乘坐飞机都很便捷,等高铁一开通,1小时到南京、2小时到上海、3小时到北京……想想就很激动;在淮安,免费的风景,舒适的设施,让人随时可以小憩一番,或散步、或娱乐、或锻炼,处处体现人情之美……”

这一曾在朋友圈广为转发的段子,出自《我在淮安,都挺好》,淮安人耳熟能详,不少外地人因此对淮安心生向往。淮安,以宜居宜业的城市形象闯入世人眼中,根植众人心里。

党的十九大以来,我市持续加大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城市基础设施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能力大大提高,城市通达能力不断增强,初步构建起布局合理、层级分明、功能清晰、特色鲜明的新型城镇体系,一个宜居宜业的城市在古楚大地展现新姿。

城乡环境更美。着力构建“一主四副多点网络化”的新型城镇体系,不断优化城乡空间形态,统筹推进城乡建设,取得显著成效。突出规划引领,加快推进“一廊四区多片”建设,中心城市框架业已形成,“六大功能”全面提升。乡村面貌持续改善,行政村四级公路覆盖率逾98%,美丽宜居乡村建设达标率突破70%。

交通体系畅达。全市交通进入黄金发展期,“公、铁、水、空”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初步建立,交通枢纽地位基本奠定。

生态绿色宜居。初步形成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宜居适度、生态空间山清水秀的城市形态格局。获批全国第一批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试点。在苏北率先(唯一)建成国家生态市,根据今年4月省生态文明办发布的相关调查报告,我市生态环境满意率为88%,同比提升2个百分点,继续位居全省前列。

风雨兼程心无悔,砥砺前行谱华章。当前,淮安正处于新的历史方位,新一轮改革开放浪潮奔涌而来,新时代锦绣宏伟画卷渐次展开,全市上下勠力同心、担当作为,创新实干、攻坚克难,奋勇挺进高质量跨越发展新征程,阔步迈向高水平全面小康社会。 

融媒体记者 唐筱葳

融媒体编辑 潘永勇

通讯员 孙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