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在中华文明的高度看待大运河文化带建设

2017年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对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工作作出重要批示指示,强调“大运河是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是流动的文化,要统筹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日前,江苏省委书记娄勤俭在《群众》杂志,以《高标准高水平高品位推进大运河文化带建设》为题,深入探讨大运河文化,以及大运河文化带建设。

文化是大运河文化带建设最核心的载体,最天然的财富。建设大运河文化带,就是要更好地挖掘、保护、传承大运河文化,讲好运河故事,使之成为展示和传播中华优秀文化的大河,使之更好地融入当代、服务今人、传承后人。

大运河文化带是展示中华文明的金名片。民族的也是世界的。作为世界上距离最长、规模最大的运河,大运河与长城一样,是中华民族的文化象征,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标识。大运河被《国际运河古迹名录》列为世界上“具有重大科技价值的运河”,被国际工业遗产保护委员会在《国际运河古迹名录》中列为最具影响力的水道。2014年,正式成为世界文化遗产,进一步丰富了世界文化遗产宝库。如今,深入推进大运河文化带建设,让中国文化遗产特色与世界文化遗产标准之间形成了有效对接。我们要通过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积极挖掘大运河所承载的中华民族精气神中的闪亮点,使之成为中华民族精神标识之河,让古老的大运河成为中国向世界亮出的金名片。

大运河文化带是中华民族的精神财富。大运河是统一之河。大运河沟通了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北联首都,南联江南,在漕粮运输、军资调配、商旅交通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有力保障和促进了国家统一、政权稳定和社会发展。大运河是文化之河。在沟通交往的过程中,活跃了中国区域间的大沟通和大交流,融汇了6 省2 市的地域文化。比如,燕赵文化、齐鲁文化、楚汉文化、淮扬文化、吴越文化等通过大运河聚汇融通,成为中华民族文化宝库中一块又一块的瑰宝。大运河也为我们留下了数不胜数的历史遗存,在这其中,贯穿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探求中华文明生命轨迹的重要主线。

大运河文化带是助推高质量发展的新动能。“经济之中有文化,文化之中有经济。”历史上,大运河曾起到了“半天之财富,悉由此路进”的巨大作用,是一条名符其实的黄金水道。大运河是一条彰显创新能力的大河,是人类不断适应、改造自然的伟大工程,是农业文明时期水利工程的杰出成就,凝聚了祖先科技创新的结晶。大运河是一条生态绿色的廊道,是沟通我国南北水系的重要通道,千百年来一直涵养着沿线生态环境,江苏段至今在防洪排涝、生态景观等方面仍然发挥着重要作用。大运河是一条名副其实的黄金水道,她的开凿和贯通催生了两岸城市群的形成与发展,促进了商业和产业的繁荣。大运河文化带包含了物质文明、精神文明、生态文明建设等丰富内涵。深入推进大运河文化带建设,需要我们站在中华文明的高度,从国内与国际,历史、当下、未来,经济与文化等多个维度深入思考,创造性探索以文化引领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实践路径,为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新活力。(何渊)

融媒体编辑 童淮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