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碳出行取决于习惯养成

小时候,曾听长辈讲过这样一则故事:很久以前,有一座寺庙,庙里有一位小和尚,跟着师父学理发,师父每天以冬瓜为道具,供小和尚练习。几个月过去,小和尚剃冬瓜的水平已炉火纯青,但却养成了一个毛病——每次剃完冬瓜,随手就将剃头刀插在冬瓜上。师父见此,随即严肃地告诫小和尚,此毛病不改,必酿大祸。

上述故事,意在启迪后人,好习惯的养成,何其重要。由此引申开去,能否自觉做到低碳出行,同样取决于习惯养成。尤其需要指出的是,养成低碳出行习惯,既不是啃“硬骨头”,不必要用“钢牙”,也不是治“顽疾”,用不着下“猛药”,更不是切“毒瘤”,犯不上动“刀子”,低碳出行习惯的养成,原本并非难事,关键在“有意”,要诀在“平时”,考验的是一个人的自律意识和自律能力。

低碳出行的习惯养成,需要下定“刻意为之”的决心。任何一种坏习惯,绝非与生俱来;任何一种好习惯,皆靠后天养成。心理学家经过实验发现,当一种行为反复出现二十七次的时候,就会成为习惯。这也就是说,哪怕是一些“无意识”的行为,在重复的次数达到一定量变之后,必然会质变为“下意识”。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两山”理论所蕴涵的“绿色发展”真谛不言而喻。就公民个体而言,践行“绿色发展”理念最直接、最基本的体现无疑是从自身做起,每天“低碳出行”。当然,面对今日交通方式的多元化、发展步伐的快节奏,“便捷”往往成为人们选择出行方式时考虑的“第一要素”。而对“便捷”的过分追求,无形中极易忽略或淡化“低碳”原则。就此而言,欲养成低碳出行之习惯,唯有“刻意为之”,方可“习惯成自然”。

低碳出行的习惯养成,需要保持“水滴石穿”的定力。毛主席曾经说过,“五心不定,输得干干净净”。苏东坡也曾发出感慨,“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必有坚韧不拔之志”。正所谓,口言之,身必行之。低碳出行的习惯养成,同样需要持之以恒的耐力、日复一日的自觉。浩渺行无极,扬帆但信风。倘若把“说了”当成“做了”、把“做了”当成“做好了”,又或者“三天打鱼两天晒网”,顶多只算“浅尝辄止”,不过只是“敷衍了事”,所谓“低碳出行”“绿色生活”的倡导必定将流于形式、偃旗息鼓、有始无终、一事无成。

低碳出行的习惯养成,需要练就“量体裁衣”的本领。经过近年来的快速发展,人们的出行方式早已告别了“交通基本靠走”的单一境况,自行车、电动车、公交、地铁、轻轨、自驾,无论何种方式,都可“随心所欲”,尤其是新能源汽车的渐行其道,为低碳出行提供了又一种选择参考。面对出行方式的多元化和低碳出行的目标追求,需要人们在作出选择的当口始终秉持“低碳”原则“因事制宜”“因时制宜”,在既不“误事”又能“环保”之间找到最佳出行方式、选准低碳出行渠道。除此以外,类似合作乘车、多人拼车、共享单车、外出旅行时携带环保行李、住环保旅馆等,均不失为低碳出行、绿色生活的具体体现。总而言之,要真正做到低碳出行,除了需要良好习惯的养成、水滴石穿的定力,还需要人们随机应变,穷尽“低碳”的最大可能。(杜勇清)

融媒体编辑 潘永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