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到低碳出行要开好“三剂良方”

低碳出行,利国利民。这个道理,已经在全社会形成了广泛共识。问题在于,道理都懂,知易行难。期待每个公民主动养成低碳出行的习惯、自觉做到“绿色生活、低碳出行”,笔者认为,无论从公民个体角度而言,还是从政府部门立场出发,尚需开好“三剂良方”。

做到低碳出行,首先要抵制“攀比思想”。现实生活中,攀比现象并不鲜见。比方说,前些年闹得沸沸扬扬的“豪华墓”现象;又比如,某些地区建在深山密林、最终被严厉彻查的“豪宅群”现象……无论何种表现,从哲学层面细加分析便不难发现,“攀比思想”的滋生,问题出在信仰缺失上,似乎不攀不比,或人有我无,人生便丢掉了快乐、找不到方向。人们对出行方式的选择,背后潜藏的心理大抵相当。好像你驾车,我步行,心理上便短了一截;你的车大排量,我的车小排量,气势上便输了一分……据此而言,要切实做到低碳出行,必须先提高自身的心理免疫力,对“攀比思想”说“不”。实在要比也可以,不比“境况”比“境界”,不比“排场”比“素养”,不比“风头”比“风尚”,在践行“绿色生活”理念上比出个子丑寅卯、孰弱孰强。

做到低碳出行,须摒弃“面子文化”。现实生活中,常常听到这样一句话:“死要面子活受罪。”说一个人“好面子”,并不完全是嘲讽,也不代表就是贬义。很多情况下,“好面子”是不甘人后,这种心理往往可以激发人干事创业的斗志,点燃人比学赶超的争先激情。然而,回到出行方式的选择上,好“面子”、搞“攀比”,则不是什么好事,说到底是“面子文化”作祟。“低碳出行,利国利民”既已渐成社会共识,“面子文化”理当退出历史舞台。不仅如此,整个社会还要大力倡导“不低碳者没面子”的时代新风尚,让低碳出行者在“里子”上为建设生态中国添砖加瓦,在“面子”上为自己的低碳选择感到理直气壮。

做到低碳出行,须把握“从众心理”。鲁迅先生说过:“世界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便成了路。”倡导绿色生活,引领市民选择低碳出行方式,根本路径在理念的扎根、习惯的养成,需要一个较长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也绝非“一日之功”。在这一方面,良好习惯的养成与“攀比思想”的形成有一个需要把握的相似之处,亦即“从众心理”。这就要求政府及其相关部门在对“低碳出行”理念进行倡导、普及、宣传过程中,点中公民个体普遍具有的“从众心理”穴位,出台相应的鼓励、激励、奖励措施,在全社会凝聚起“低碳出行”光荣、“攀比排场”可耻的浓烈氛围,让“低碳出行”占据社会舆论的“主阵地”,让“攀比排场”失去生存的“阳光房”。(杜勇清)

融媒体编辑 潘永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