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见“135”出行方式渐成常态

近日到某单位采访,见该单位公告栏上的会议通知除了告知会议召开的时间、地点、主题外,还附有这样一句话:“请与会同志尽量不要开车,建议步行、骑自行车或乘坐公交车前往。”笔者为此专门走访了多个市直部门发现,类似对“135”绿色低碳出行方式的倡导,不仅在机关单位已频频亮相,且正在变成行动,是构建绿色低碳生活迈出的一大步,值得点赞。

所谓“135”绿色低碳出行方式,即:1公里以内步行,3公里以内骑车,5公里以内乘坐公共交通工具。笔者在国务院公布的 “十三五”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工作方案中了解到,早在几年前,鼓励使用节能低碳节水产品、推行“光盘行动”、推广普及节水器具、倡导“135”绿色低碳出行方式、鼓励购买小排量汽车和节能、新能源汽车等内容,已被明确写入上述方案。令人欣喜的是,时至今日,人们选择“135”绿色低碳出行方式,已渐成常态。

“135”出行方式常态化,是绿色生活的“标配”。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守护好绿水青山,构建绿色家园、生态中国,关乎国运长远,事关千秋万代,其战略意义之重大不言而喻。有道是,事在人为。宏伟目标、美好蓝图的实现,关键在人,绿色家园、生态中国的构建归根结底也取决于个体的人,取决于每个人的绿色低碳意识的确立和点点滴滴的日常,而在绿色生活的丰富内涵中,低碳出行方式的选择也最触手可及、最简单易行,当被视作“基本功”和“基准线”。既如此,需要人们时时做、日日行,习惯成自然。

“135”出行方式常态化,是市民素养的“结晶”。毫无疑问,良好习惯的养成,归功于日积月累的修炼。日积月累的修炼,根植于潜移默化的意识牵引。倘若并非有意为之、刻意约束,过程势必变成“三天打鱼两天晒网”:心血来潮之时,甩开膀子迈开腿徒步而行;情绪欠佳之时,随心随性而为,至于是腿走、驾车还是公共交通,哪管低碳还是浪费,怎么高兴怎么来。如此,所谓的低碳出行习惯的养成,结果只能是前功尽弃、有始无终、徒劳无获。从这个意义上说,低碳出行习惯最终得以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是市民提升自身素养的效果呈现之一。

“135”出行方式常态化,是城市文明的“注脚”。人们常说,你在哪里,哪里就是中国。换句话说,你文明,你所在的城市就文明;你选择了低碳出行方式,你的城市就多一个环保卫士、多一分绿的底色,你的一举一动,都代表着你所在城市的形象,也是你对一座城市的文明样态写下的最好“注脚”。从这个意义上说,当“135”出行方式已成常态,城市文明便可闪耀出夺目的光彩。这座与你朝夕相伴的城市,也必定以你为傲,并“投之以桃、报之以李”,还你一个天朗气清、水碧天蓝的模样。(杜勇清)

融媒体编辑 潘永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