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路上的带头人——记盱眙县马坝镇黄杨村党总支书记王祖香

在盱眙县马坝镇东北部,有一个2200多口人的农业村,以前它是镇上的落后村,可如今却成了盱眙县的先进村,它就是黄杨村。20多年来,该村在党总支书记王祖香带领下,实现了跨越式发展,不仅环境变美了,经济上去了,百姓更是过上了幸福的生活。作为乡村振兴路上的带头人,王祖香更是在2018年6月被省委组织部授予“‘不忘初心 牢记使命’二十年‘老支书’”荣誉称号。

奔波借钱,打通致富路

20多年前,原槽坊村与黄杨村还没合并,村党支部书记频繁更换,两个村的发展也一直没有多大起色,人均纯收入始终在3800元左右,而两个村集体债务却高达100多万元。在负债累累的情况下,王祖香当起了合并后的新黄杨村党支部书记。

村民们热切期盼着改变落后的面貌。上任后的王祖香决定从解决最大的民生问题入手——修路。因为没有路不仅村民出行不方便,而且由于距洪泽湖较远,农业灌溉取水也是难上加难。可是村集体没有一分钱,怎么办?王祖香带领村两委干部“厚着脸皮”到县直机关部门和单位筹资,一家又一家,走遍了县城的街头巷尾,饿了就在小卖部买包方便面,困了就借宿在县城的亲朋好友家。很多单位被他们的真诚感动,慷慨解囊。就这样,以王祖香为首的村两委筹集了21万元资金回到村里,开始了老圩至马庄接连排涝站的道路建设。全村乡亲们也都很激动,义务拉石料、挖土方。不久,这条2.29公里长的土路变成了平坦通畅的砂石路。之后,村里又投资20万元修建了民祥组到槽坊组、松林组到林庄组总长3公里的砂石路,解决了全村人出行的问题。这些年,村两委共投资80多万元维修全村各组砂石路总计达20公里。

路修好了,还要解决农业灌溉用水的问题。让村民每家都打井既费时又费钱,不如村里统一安排。王祖香和村两委的干部一合计,决定修建6所电灌站,由村集体对村里的农田统一进行灌溉。村里以年为单位向村民收取水费,一年结算一次,不仅解决了15个小组的农业用水问题,受益农田面积近8100亩,而且为村民省了事,节省了开支。“我们是全县唯一的集体灌溉村,而且灌溉用水费用一直维持在60元/亩左右,多少年都没涨了。”该村村民徐家浩说。

修建扩容河塘、打造抗旱井、修筑拦水坝、建设防渗渠道……这些年,以王祖香为首的村两委,始终奔波在村里基础设施建设的第一线,为全村振兴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发展农业,勇推机械化

发展村集体经济是王祖香上任后面临的又一大难题。黄杨村是县里有名的农业村,拥有土地10600亩。要想村集体经济实现突破,农业首当其冲。原先村里的大部分土地掌握在少数人手里,土地资源得不到很好的利用。王祖香干脆将荒地、滩涂这些闲置资源都收了回来,对外招标发包,同时将村里5%留存机动地也同样招标对外发包,增加村里集体经济,七年时间将村里的外债全部还清。

乡村振兴的路上等不得、慢不得。2002年前后,王祖香敏锐地意识到发展农业不搞农业现代化行不通,在村里大力推行机械化生产。很多农民在他的建议下都早早买了拖拉机、收割机,大大降低了种植成本,实现了增收致富。但是仍有一部分贫困户苦于手里没钱,无法购买现代化农机具。王祖香了解这一情况后,立即与村里的信用社洽谈,由他以村书记的名义帮助这部分困难群众贷款。就这样,王祖香先后从信用社贷款了近300万元用于给村里的困难群众购买现代化农业机械。他的作法也让困难群众下定了脱贫致富的决心,全村没有一户农户贷款逾期,该村也被评为全县唯一的信用村。目前,全村拥有大型机械89台(套),插秧机9台,小型机械27台,全村机插秧土地占70%以上,农户年收入达27600元,成了全县农业机械化典型示范村。

2016年,王祖香看到其他镇街通过发展虾稻共生、虾荷共生致富,就引导本村部分小组流转土地1500亩,与金湖县老板何平一起发展虾稻共生、虾荷共生,在取得较好经济效益的同时,村民也变成了市民,就近在虾稻共生产业基地上班,月收入达3600元。

此外,针对村里土地实况,村里还在2015年发展了盱眙齐农机插秧专业合作社,实行机械化育种、插秧、化除等一条龙服务,通过几年的发展,参加合作社户数达到50多户,服务土地1200多亩。合作社还为原观音寺镇及金湖、洪泽等地进行机插秧作业,仅一个夏季就能收入100多万元,参加合作社的50多个劳动力不但有工资拿,还参与分红,带动11户低收入农户脱贫增收。

一心为民,做好当家人

支书是村里的当家人。王祖香觉得,当家人就得为每一个家庭成员着想,对每一个家庭知冷知热。20多年来,他时刻把乡亲的冷暖安危挂在心上,把群众的事当成个人的事来办。“你对群众好,群众就信任你。”王祖香说。

黄杨村是盱眙有名的低洼农业大村,每年夏季,村民最揪心的便是水稻能不能保收。众人划桨开大船,20多年来,该村一直以集体筹款形式抗旱排涝。遇到旱涝时,王祖香便将村两委班子、村民小组组长、年轻党员,分到各个渠道水塘边,强化责任看管,而他分给自己的永远都是渠道最远、隐患最多的地段,为了确保抗旱排涝不出差错,他就从家里带上干粮,不分昼夜地守在大堤旁。他规定,任何人不能动集体一分钱,这些资金只能用于抗旱排涝。20多年来,黄杨村2000多村民毫无怨言,每到夏季就主动把钱交到村委,因为村民们对他放心。

老党员高照兵是王祖香的帮扶对象,高照兵老伴去世早,丢下一个儿子一个女儿,高照兵又当爹又当娘,家里还有十几亩地,当年连种地的种子化肥都无钱购买,两个小孩还要上学读书,家里十分困难。王祖香看在眼里急在心里,和家属商量后决定,每年春天从自家拿出500元,给高照兵购买种子、化肥和柴油,保障高照兵一家不误农事。村民马勇清是全村有名的困难户,王祖香多次上门做工作,鼓励他通过农业现代化致富,并为他到镇信用社担保贷款5万元,帮助他购买了拖拉机、收割机,还专门请人手把手地教他技术。打那以后,马勇清不再愁眉苦脸,承包了80亩地,如今年收入10万元以上,还在镇上买了三层楼的小洋房,过上了名副其实的小康生活。

近几年,在各级党委政府部门以及社会各界的支持帮助下,王祖香多方筹集资金,建设了集党员活动中心、图书阅览室、老年活动室于一体的村两委办公场所,并配套了休闲健身器材,让村民有了开展文化活动的阵地。

人心换人心。在黄杨村,村民们都将王祖香看作自家人、知心人。他任村书记20多年来,黄杨村未发生过一起村民上访事件、一件刑事案件、一起群体性事件,在乡村振兴的同时实现了长治久安。

融媒体记者 姜彩兰 杨丹丹

融媒体编辑 潘永勇

通讯员 黄培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