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向我们的小康生活|江苏盱眙:下足功夫建好农房改善“惠民工程”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个不能少;共同富裕路上,一个不能掉队。”这是习总书记对脱贫攻坚奔小康工作的核心要求。近年来,省、市、县围绕总书记关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要求,将改善苏北地区农民群众的住房条件作为重点要抓的大事要事,在解决贫困群众“两不愁,三保障”问题的同时,让农民群众真正住上安心房、放心房、幸福房。为了落实上级部门相关会议精神,盱眙县官滩镇以项目建设为抓手,以群众需求为核心,多方联动、多措并举,下足功夫将农房改善打造成一项惠民工程。

精准施策,在群众需求上下足细功夫

“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农房改善具体应该怎么改,最终还是应该让群众说了算。为了了解群众的实际情况和真实想法,官滩镇组织专业队伍下村入户走访,将群众的实际需求放在工作的首位。

“唉,人老了老了,越老越不中用,我就是想留在这儿,即使这个房子破了一点,可是这儿是我的根,我不想离开。”霍山村坐落于官滩镇北面,原是省定经济薄弱村,村民王超华是土生土长霍山人,在霍山住了60年,在他心中,房子再破也是家,故土难离之情让人动容。

“我们家啊就想进城买房子,我孙子马上要上小学了,县里的学校教学条件比较好,想买个学区房,给孩子好一点的未来。可惜就是钱不够,唉。”

经过了为期半个月的入户走访之后,官滩镇党委研究决定,在“鼓励进城,引导入镇,尊重留村”的原则基础上,针对不同改善户,采取不同的改善方法。建造一批暖心房,优先安置经济困难的四类户;改造一些破危房,让安土重迁的群众能够守住故土,留得住乡愁;拆除一片空关房,解决进城入镇购房群众的资金难题。

倒排工期,在项目建设上下足苦功夫

今年官滩规划建设了两个农房改善项目,一个是集镇类古河新居大产权项目,另一个是乡村类古河人家统规联建项目。走进古河人家建筑工地,一派热火朝天的景象,带着对美好新家园的期盼,工人们干得特别起劲。

“我在这干活一天250块,还包吃包住,马上中秋了,老板还给我们每个人都发了月饼,我都要攒着带回去给老婆孩子花!”正在给项目施工的工人张爱国说道,“古河人家是我亲手建的,质量有多好我心里清楚得很,价格也很便宜,一平米才1350元,只有官滩农村户口才可以买,等建好了我就带老婆来买房,以后她住镇上了我回家就方便啦。”

在建设之初,官滩镇就迅速成立帮办领导小组,在工地现场设立帮办工作室,有会现场开,有事现场解决。以项目建设进度为工作的重中之重,严格按照施工节点进度表,一天不让,帮办人员全天候进行跟踪、督促、服务,与工人同作息,配合施工队伍争分夺秒抢进度,稳扎稳打保安全。

以农为本,在产业富民上下足稳功夫

俗话说,“就业是最大的民生”,光是让群众住得好还不够,还得群众自身立得住,能够将事业、生活都经营得红红火火,才能迎来真正的小康生活。

官滩镇将农房改善与宅基地自愿有偿退出相结合,将退出的宅基地进行复垦流转,在增加村集体收入的同时也优化了农村土地的布局,以期达到农民增收、农业增效的效果。

为了让农房改善户真正“稳得住,能致富”,官滩镇多次举办青年农民技能培训班,从农房改善搬迁户中选塑培育了一批有能力、有素养、能吃苦的“新型职业农民”,利用复垦的土地资源,帮助其留村创业,创立了玉龙山家庭农场、霍山农产品交易中心等一批有特色有实力的农业产业项目。

围绕“产业兴旺、富民强镇”的目标,对于没有创业激情的改善户,官滩镇还请专家教授虾稻共生技术,将改善户从土地中解放出来,大力规划推进“水产养殖、苗木种植、农业旅游”共同繁荣的产业格局,发展虾稻共生、绿色果蔬、农家乐等新型农业经营模式,让每一位改善户都能找到立身之本,让全面小康的路上不漏任何一人。(石天奇 韩雨润)

融媒体编辑 高尚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