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 新作为 新篇章】江苏淮安:科技之光洒满希望的田野

日前,江苏省淮安市科技局联合江苏农村科技服务中心、南京农业大学淮安研究院共同举办“贯彻落实乡村振兴战略、提升企业创新创业能力”培训班。来自全市80余家农业科技型企业、农业龙头企业和骨干企业负责人,驻淮高校院所有关涉农科技人员等120余人参加培训。

长期以来,淮安市高度关注科技服务“三农”工作,瞄准“助力打赢脱贫攻坚收官战、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两大目标,以科技培训为主要抓手,围绕产业共性问题、农村现状和农民需求,创新举措,有针对性地组织开展科技培训工作,促进乡村振兴战略的落实。

协调联动,聚焦主导产业延伸服务链条

围绕区域农业主导产业,淮安市稻米产业联盟建立“农业科技专家大院”,开展“科技套餐”“田间开放日”等活动,搭建“科技惠农”农业科技服务平台。开展淮安稻米产业链关键技术创新集成与示范应用研究,从产前帮助制订发展规划,到产中解决生产难题,再到产后打造品牌、开拓市场、延伸产业链,科技服务内容不断丰富,链条不断延伸。

充分发挥自身优势,成立水稻助农战“疫”先锋队,通过连起电话“线”、办起视频“班”、操起遥控“钮”,把“五情”传上来、把服务送下乡、把技术落到地。截至目前,已累计通过线上答疑、微信和视频指导农资经营户260多户(次),编写农业生产指导课件和生产技术方案75件;向淮安工业园区官庄村赠送2000斤优良水稻新品种“淮稻20”,帮助淮安区车桥镇展风蛋鸡养殖场销售鸡蛋3000多斤、涟水县成集镇条河村扶贫基地销售香菇5000余斤;与农资头条、中农普罗丰禾合作开展线上直播,面向江苏、安徽、湖北、四川等地用户,日均线上培训人员近万人。

梁德斌 摄

深入基层,帮助低收入村走“造血”式发展之路

在科技精准助力“阳光扶贫”专项行动中,淮阴工学院陈新红教授带领团队创新科技扶贫模式,充分发挥淮安区特色资源优势的协同减贫作用,为淮安区季桥镇小湾村、博里镇史荡村、平桥镇上河居村和溪河镇高坝桥村培育5个科技示范户,集中开展6场培训,培训人员620多人次。通过驻村专家面对面、手把手指导农户,以小湾生态农业合作社、飞鹰家庭农场、张国平稻麦家庭农场和新丰园稻麦种植合作社为示范基地,在广大农户中推广应用“农技耘”APP,使稻麦生产形成“品种良种化、种植规范化、管理科学化”格局,扩大稻麦产业优势,促进优质稻麦产业发展,走出一条贫困村“造血”式发展、脱贫之路。在淮安区小湾村建设优质富硒大米生产基地1个,帮扶贫困户45家,为村集体年增收20万元左右,注册富硒稻米“山阳”和“鑫淮米”商标2个。

王昊 摄

精准对接,强化能人大户和示范项目引领作用

聚焦科技兴农、科技富农,推动“星创天地”、科技特派员和农村科技服务超市建设达标等工作,一、二、三产业各领域专家先后9次深入田间地头为大户开展科技培训,助力脱贫攻坚。突出加强对农业领域科技项目的扶持和人才培养力度,培养农业领域科技骨干人才42名、中青年学术骨干69名,汇聚农业领域创业导师76人、创业人员175人;累计孵化企业21家,吸纳各类投资3612万元,产生利润1960万元;先后培训农民2640人,带动贫困户680户,贫困户累计增收914万元。

聚焦项目支持,培育科技助力乡村振兴的典型。今年淮安市探索启动乡村振兴科技计划项目,聚焦县域、镇域重点产业和特色产业,以高校、科研院所等企事业单位的科研力量和人才队伍为支撑,通过科技要素的引入和支撑,加强农业科技创新,推动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打造培育一批有特色的科技示范项目,实现科技引领产业发展,助力乡村振兴。

融媒体记者 祁安 左文东

融媒体编辑 宋莹莹

通讯员  朱小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