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高地 枢纽新城·大家谈】建设开放淮安 再创发展新局

改革开放以来,淮安经济社会发展取得巨大成就。站在“十三五”规划收官和“十四五”规划开局的新起点,市委书记蔡丽新在市委七届十一次全会上代表市委常委会作报告时提出,要进一步扩大对内对外开放,向开放要资源、要项目、要人才,真正让淮安成为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都非常活跃的开放之地。把开放淮安作为“四个淮安”建设的重要任务之一,引起了全市上下的热烈反响和强烈共鸣。

在开放中拥抱发展机遇

“‘开放淮安’,就是要牢牢把握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大运河文化带、淮河生态经济带建设等国家级战略在淮安交汇叠加的黄金机遇期,以海纳百川的胸襟、跨越崛起的雄心,积极主动融入,深入对接合作。”市政府党组成员,宁淮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党工委书记、管委会主任滕献忠说。

站在改革开放的新起点,淮安如何在未来的发展中更好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南京都市圈?滕献忠认为,一要找准定位,主动融入。进一步明确产业发展定位,做好优势产业导入和产业链协同文章,各区块要注重错位发展,加速融入区域合作,积极打造苏北枢纽中心,扬长避短,以特取胜。二要创新理念,加强服务。进一步深化“放管服”改革,持续优化营商环境,全面推行一站式、保姆式服务,推进更高水平的开放。三要对口合作,协同发展。进一步深化合作,突出做好宁淮挂钩、淮昆合作文章,集聚高端资源,借势借力发展,实现互惠共赢。

“‘开放淮安’的提出是淮安发展思想的进一步解放,对淮安‘十四五’期间的发展必将产生重要影响。”淮阴工学院苏北发展研究院执行院长、经济学教授史修松说,处在多个国家战略与省级战略交汇点上的淮安,在未来5-10年是实现跨越发展的关键时期。史修松认为,从目前淮安发展来看,最重要的是打好产业基础,利用已有资源和产业基础,加大开放力度,进一步解放思想,引入一批大项目,形成大产业,以产业兴市。培育具有竞争力的企业,以企业优势形成产业优势,以产业优势形成区域优势。“开放将成为淮安产业发展强大推动力。”

在开放中释放发展活力

“淮安是运河之都,展示着大运河带来的开放。在新时代,连接‘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的大运河将焕发全新的生命力。‘开放淮安’的提出,有利于淮安更好地融入全国全省发展大局。”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市大运河办党组书记、主任张建闯说,将大运河打造成承接国家战略的开放利用带,将促进淮安进一步扩大开放。

近年来,我市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围绕省委书记娄勤俭“用项目化思路推进国家规划落实”的要求,聚焦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方案赋予淮安的“千秋淮扬”文化高地定位,持续推进里运河文化长廊、中国水工科技馆、中国漕运城等项目建设。大运河文化带淮安段今年计划投入150亿元、实施41个重点项目。京杭运河淮安段绿色现代航运示范区建设取得阶段性成效,全线完成投资5.92亿元,绿化面积61.2万平方米。内河集装箱运输加快发展,“空水铁”多式联运体系建设不断推进,枢纽经济等新经济形态正助力产业加速转型。

“港口是对外开放窗口,淮安新港将展示积极包容的开放姿态。”市交通控股公司副总经理、港口集团董事长沈剑表示,未来,淮安新港将紧跟长三角一体化高质量发展步伐,围绕建设长三角北部重要中心城市,着力构建完善的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争做淮河生态经济带内河枢纽港排头兵,推动淮安新港与上海港及长江、淮河流域港口战略合作,降低企业物流成本,为开放淮安深度融入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打造“绿色高地、枢纽新城”贡献港口力量。

在开放中集聚更多资源

“蔡书记在讲话中提出的‘建设开放淮安’,让我这个新淮安人切实感受到淮安这座城市的开放包容。”江苏麒祥高新材料有限公司总经理彭华龙感慨道。

开放是社会繁荣发展的必由之路,人才开放为淮安的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撑。2015年,王其龙博士作为人才被引进至市第一人民医院工作,目前任该院科研处副处长。“院领导高度重视人才培养和学科建设,通过高层次人才引进、前沿临床项目建设以及创新科研平台搭建,全方位提升业务水平,为‘健康淮安、医在淮安’品牌建设发挥了强有力的支撑作用。”王其龙说。

目前,淮安的医学学科水平仍有较大提升空间,高层次人才相对缺乏。王其龙建议,在进一步加大力度分类、精准引才的同时,建立长效机制,为在淮人才提供子女就学等多方面生活保障,以更好地留住人才、用好人才,让人才真正成为建设“美丽淮安、开放淮安、创新淮安、幸福淮安”的中坚力量。

融媒体记者 刘权 刘海峰

融媒体编辑 曹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