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国小鲜@基层之治】江苏淮阴:以“家”文化提升基层“善治能级”

      今年以来,江苏省淮安市淮阴区以强化基层有效治理为牵引,以深化党的基层组织建设改革为抓手,创新建设创业富民型、民事调解型、扶贫济困型、村务协管型、村企联动型等五型“党小组之家”,推动党群活动经常化、基层治理网格化、为民服务一体化。

建好“大家庭”,重拾“家”的归属感

“主题教育期间,我们在排查中发现留守在家的党员年龄较大、白天需要下田劳作,有事需要商议时,时间、地点没法固定。我们就在老党员龚长浩家试点打造了‘党小组之家’,大家遇事就说一说、议一议,你一言我一语,既解开了党员心结,又解决了群众难题。”淮阴区古清口街道袁北村党总支书记杨国和说。

淮阴区在充分调研、广泛听取各方意见的基础上,细化创建标准,高质量试点创建“党小组之家”,努力将“党小组之家”建设成为激活基层党组织“神经末梢”的“微阵地”。按照地缘、业缘、趣缘相近的划分原则,优化设置党小组,优选打造‘党小组之家’活动阵地,进一步凸显“家”为载体的温馨感和“拉家常”为形式的灵活性,着力改变定时定点的党群议事传统模式,解决好邻里乡亲操心烦心揪心的“小事”,着力打通党员联系群众“最后一百米”。截至目前,已打造896个“党小组之家”,有序引导和示范带动党员群众关注村级“大小事”和百姓“冷暖事”,涵养“进一家门、成一家人、说一家话、干一家事”的家文化,放大“一组带一片、一片带一村”的示范效应。

理好“家务事”,重建“家”的认同感

“土地流转给养殖大户,地界打乱了,地块怎么分辨?”“藕虾共养项目如果收益不好,老板不给钱,咋办,谁来兜底?”“白纸黑字就能打包票吗?假如最后对簿公堂,谁来出官司钱?”……村民们你一言我一语,淮阴区三树镇四门闸村一场关于土地流转的“唇枪舌战”照常进行,如此“辛辣”的拉锯战已经在第二党小组组长张广友家上演了23次,最终达成了一致协议,仅第二党小组就流转土地300多亩,既盘好了“家底”,更厚实了“家底”。

“党小组之家”作为基层党组织的触角与延伸,打造的源头在于创新基层治理,采取“上下联动,双向互动”的治理模式,不断夯实基层党小组基础,注重发挥党小组在基层的引领作用,管好村级“大小事”,理好村民“家务事”。目前,围绕村级产业发展、人居环境改善等方面工作,各党小组汇集“金点子”96个,参与化解矛盾纠纷417起。探索推行政治协商“委员+”民主决策模式,鼓励“两代表一委员”担任党建指导员参加党小组活动,让基层群众表达利益诉求的渠道更通,参政议事的政治觉悟更高,党群干群的情感纽带更紧。

当好“大管家”,重聚“家”的获得感

“‘党小组之家’以党员为主体,每期活动还邀请‘两代表一委员’、法官、片区民警等人员参加,不仅要组织学习‘大政方针’,还要商议解决‘家长里短’,当好‘大管家’可不容易呐!”淮阴区长江路街道营北社区葡萄路党小组组长张建国颇有感触地说。

考准是前提,考实是关键。该区坚持量化考核与定性评价并重,明确创建标准和考评责任部门,打造连点成线、示范成片的五型“党小组之家”,以党建引领促进基层治理共建。因村制宜申创五型“党小组之家”,由镇(街道)党(工)委对照考评细则进行逐村指导、逐项辅导,按照绿色之家、橙色之家、红色之家、蓝色之家、金色之家五个类别进行登记入册、建库管理,重点对基层党员群众关切的热点难点问题进行任务交办,明确责任人、办结时限以及预期成效,做到成熟一个、打造一个,串点连线、示范成片。

融媒体记者 陈晓平

融媒体编辑 宋莹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