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淮安】从打工者到领军人才的逆袭——记江苏科润膜材料有限公司董事长杨大伟

2020年,在江苏科润膜材料有限公司,一种名为氢燃料电池用质子交换膜研发成功,成功打破了国外公司在氢燃料电池质子膜领域的垄断,解决了全国氢能发展关键材料的“卡脖子”问题。这项新技术的问世,将实现年产500万平方米质子交换膜的生产规模。项目达产后,将实现销售50亿元、利税15亿元。实现这一重大科技成果转化离不开一个人,他就是江苏科润膜材料有限公司董事长杨大伟。

2006年从中国矿业大学(北京)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毕业后,杨大伟进入中国蓝星(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担任工程师,从事离子膜电解槽设计工作。平时爱学习、爱动脑、爱钻研的他,在工作中发现,离子膜电解槽的所有元器件几乎都可以实现国产,唯独离子膜这一核心材料在国内尚无厂家实现产业化生产,完全依赖进口,价格昂贵。他敏锐地意识到研发国产离子膜能够填补巨大的市场空白。2008年,他主动辞去工作,迈出人生自主创业的第一步——创办北京兆润科技有限公司,专门从事离子膜的技术研发工作。“国家组织攻关20多年都没有成功的产品,他一个刚参加工作的‘愣头青’能研发出来?”面对外界的一片质疑,杨大伟根本无暇顾及。“刚创业肯定会受到方方面面的质疑,但行动是对质疑最有力的反驳。我既然选择了创业,就会一直坚持走下去,不干出成绩绝不会放手。”杨大伟说。

2009年底,杨大伟终于研制出一块巴掌大的离子膜。遗憾的是,这只是半成品小样,无法进行工业化应用,没有任何商业价值,而此时研发资金已经用得差不多了,创业团队成员一个接一个离开了公司,只剩下他一个“光杆司令”。又经过一年的研究,他终于将巴掌大的离子膜做成了1平方米大小。这可不是简单的面积变化,从公司运营角度来说,意味着可以投入工业化应用,具备了商业价值,用他自己的话说,“我的企业终于可以活下来了”。这个小小的成功,虽然解了公司发展的燃眉之急,但离真正的产业化还有很大的距离。

2011年,杨大伟怀着浓厚的乡土情结,在家乡淮安优惠创业政策的吸引下,离开首都回乡创业,注册成立江苏科润膜材料有限公司,这也是国内第一家以全氟离子膜产业化为目标的企业。创办至今,企业发展迅速,离子膜产业化已初步取得成功,产品得到了国内相关电解槽厂家以及钒电池、燃料电池厂家的肯定和应用,并已出口韩国、加拿大、德国等多个国家。

2014年,江苏科润膜材料有限公司与厦门大学合作研发出国际首创的“双面辐射全氟离子交换膜流延制膜技术”,设计制造出我国第一套流延法离子膜生产线,应用该技术和设备生产的“储能电池用高强度复合全氟离子交换膜”在电化学及力学性能方面均达到或超过同类进口产品,且价格只有进口产品的一半,填补了国内空白,打破了美国、日本大企业在该领域的技术垄断。据杨大伟介绍,公司创办至今,已与国家电网、武汉南瑞、上海电气、江苏清能、喜马拉雅等企业形成战略合作伙伴关系,NEPEM系列膜产品已出口日本、韩国、德国、智利、新加坡等多个国家。公司经营绩效优良,通过了ISO9001质量和ISO14001环境管理体系认证,被认定为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江苏省中小型科技企业、省民营科技企业等。

2021年,为进一步推动国产氢燃料电池用质子交换膜的成果转化,杨大伟在金湖经济开发区新征土地80亩用于质子膜产业化,其中,一期占地40亩,预计2021年底投产,二期2023年达产。该项目建成后将实现年产500万平方米质子交换膜的生产规模。“投产后可以解决国内燃料电池紧缺的核心膜材料问题,完成氢燃料电池汽车质子交换膜进口替代,降低氢燃料电池中膜材料的使用成本,大力推进燃料电池的发展速度和燃料电池材料国产化进程,培养带动本地区相关人才和上下游产业的集聚,推动中国大气污染治理与低碳能源结构的转型。”面对未来,杨大伟信心满满。

融媒体记者 左文东

通讯员 罗爱锋 王小青

融媒体编辑 管艳

责任编辑 袁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