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患的心灵“守护者” ——访援鄂医疗队员、市三院精神科主治医师龚力

“我是湖北黄冈人,因为你们的英勇付出,才有湖北今天的胜利,我想对你们说一声‘谢谢’。”在4月8日举行的欢迎援鄂医疗队凯旋座谈会上,市第三人民医院精神科主治医师龚力在发言后用鞠躬的方式向同行队友表达了感谢。作为湖北人,他时刻将战友对故乡的奉献与付出铭记在心。

两个月前,龚力与院内的另外两名同事一起出征,他们与省内其他28名心理专家组建成一支心理援助医疗队奔赴湖北。“当火车抵达汉口站时,我知道自己已经到达了战场,但是我的心里没有害怕,反而是踏实的感觉。”从2月24日至3月20日,近一个月的时间,龚力回到“主场”作战,在武汉东西湖方舱医院以及隔离点等为病人和医护人员提供心理援助和治疗,做他们的心灵“守护者”。

医患共情,缓解焦虑

疫情发生初期,龚力时刻关注疫情的发展变化,特别想为抗击疫情做些什么。2月23日,龚力正在值班,医院群里突然跳出一条“征集心理医生支援湖北”的消息,他立刻报了名。“我是湖北人,也是党员。”两条简单而充分的理由让他最终入选,成为淮安第四批援鄂医疗队员。

2月24日,龚力和队友乘坐动车到达武汉,经过几天的培训后,2月29日他和另外9名队员被分在了东西湖方舱医院开展心理援助工作。东西湖方舱医院高峰时期在舱患者达1400多人,对疫情的恐惧,很容易让人产生焦虑的情绪,有的病人呆呆地坐在床上一言不发,有的病人看到其他人出院就很担心自己的病情,也有的病人担心病愈出院后会被人歧视……

心理援助虽然与临床治疗不同,但他们也需要与病人面对面。龚力和队友们每天穿着防护服、佩戴护目镜深入病区,用专业知识化解每一位患者内心的担忧与焦虑。不仅病人会有焦虑的情绪,在方舱医院,一些医护人员也会有一些负面情绪,他们也同样会为医护人员提供心理援助和治疗。“与他们共情,感同身受地去理解他们的担心和焦虑。”

“职业唠嗑”,拉近距离

龚力和队友们致力于对医护人员和患者进行心理干预,引导他们打开心扉,将负面情绪释放出来。为了减轻病人的心理负担,减少对心理医生的排斥,每天换新防护服时,龚力都会请同事在防护服上写上“职业心理唠嗑”字样,拉近与病人的距离。“有的人排斥心理医生,如果只跟他们唠嗑,反而会轻松一些,有时候甚至会主动找我们聊一聊。”医疗队的其他成员也效仿这一做法,在防护服上写上“专业聊天”“专业唠嗑”等字样,让方舱医院里多了一些轻松、活泼的气息。

在方舱医院内,令龚力印象深刻的是一位大姐,她一家三口都被确诊为新冠肺炎,丈夫已经出院,她和儿子还在不同的方舱医院。由于担心儿子的病情,她晚上总睡不着,吃安眠药都不太管用。龚力陪她聊天,缓解她的焦虑,并帮她调整服药剂量和方法。第二天一早,龚力收到了大姐的微信,“龚医生,我昨晚按照你的建议服药,睡了7个多小时,这是我20多天来睡得最好的一个晚上,非常感谢你”。

3月8日,东西湖方舱医院正式休舱,龚力被方舱医院评为“先进标兵”。随后,龚力和同事们一起,转战隔离点等地,继续开展心理援助和治疗。

隔离结束,回到岗位

3月20日,龚力与队友们圆满完成任务从武汉归来,经过14天的隔离之后,回到淮安。原本可以继续休息一周,但第二天他就回到了工作岗位,到病房开展巡查。

“健康不仅是躯体没有疾病,心理也要健康。”在龚力看来,不论是新冠肺炎患者,还是其他疾病的患者,身体和心理的健康都很重要。龚力告诉记者,疫情期间,人们的焦虑和抑郁情绪多是有具体原因的,比如病情、家人健康、疫情后的生活等,当这些具体问题都解决了,焦虑情绪也就不存在了。但在现实生活中,有很多抑郁症患者并没有具体原因,如果不理解、不了解他们,很可能会给他们带来二次伤害,不利于他们的治疗和康复。“因此,希望大家都能认识到心理健康的重要性,多了解一些心理学方面的知识。”为此,近年来,龚力一直致力于普及精神卫生知识,通过宣传、科普让更多人了解心理健康的重要性。“未来,我仍将一如既往,做医患的心灵‘守护者’。”

融媒体记者 刘晓兰

融媒体编辑 曹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