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实“五位一体” 推进“四个全面”】深入推进文化建设 全面打造文化强市

十九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到2035年建成文化强国的远景目标,并对“十四五”时期文化建设领域的主要目标作出具体阐述:“社会文明程度得到新提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人心,人民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身心健康素质明显提高,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和文化产业体系更加健全,人民精神文化生活日益丰富,中华文化影响力进一步提升,中华民族凝聚力进一步增强。”这是党中央首次明确建成文化强国的具体时间表,标志着我们党对文化建设的重要地位及其规律认识的深化,为推进新时代文化建设指明了方向,也为各级政府深入推进文化建设提供了行动指南。

近年来,淮安市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化建设的重要讲话精神,从精神文明体系建设、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文化产业体系建设三个方面全面推进文化建设,为打造文化强市凝聚底气、培养自信。

以创建全国文明城市为抓手,大力推进精神文明体系建设。培养现代化的精神文明体系是我国现阶段文化建设任务的重中之重。2020年,淮安市以高分高位创成全国文明城市,反映了淮安市的整体文明程度获得肯定。淮安市将创建工作与公民道德建设有机结合,从“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四个层面培育公民道德,通过评选时代楷模、道德模范、最美人物和身边好人等典型提供示范效应,通过开展“创建进万家,文明大走访”和文明餐桌、文明旅游、文明交通等活动培养全市人民参与意识,通过举办央视秋晚和纪念周恩来同志诞辰120周年系列活动提升市民荣誉感。有了以上经验,淮安市将在“十四五”期间进一步探索深入推进文化建设的有效路径,除了持续以传统美德宣传、道德典范评选等活动提升“德润淮安”的“品牌效应”外,还要将文化建设与社会建设相融合,例如利用村规民约实现乡村社会有效治理,利用市民公约实现城市社区的协调运转,以制度文化提升整个社会的文明程度和全体公民的文化自信。

以提升服务质量为目标,大力推进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淮安市与时俱进,从不同方面满足群众文化新需求,不断提升城市文化内涵。一是利用本土戏曲讲述本土故事。大力实施“双名工程”,坚持开发贴合群众生活的剧目,将苏北农村多年的进步与变迁搬上舞台。其中,淮剧《留守村长留守鹅》、话剧《纤夫》等剧目先后获得省“五个一”工程奖和文华奖;“村官三部曲”顺利进京演出,被国家文旅部誉为地方戏曲的“涟水现象”。二是利用文化场馆引领文化新风尚。一系列文物保护工作进入全国先进行列,夯实城市文化历史底蕴;一批美术馆、文化馆、图书馆建成,培养市民休闲新风尚;一系列高规格、高档次文化活动举办,让市民接受优秀文化熏陶。三是建成文化设施网络体系。着力打造公共文化综合服务平台,积极探索公共数字文化服务的“淮安模式”,基本建成“市有四馆、县有三馆、乡有一站、村有一室”四级公共文化设施网络体系,在全国率先实现公共文化设施免费开放,率先完成乡镇文化站和村文化室达标建设任务,较好地缓解了区域性文化服务供需失衡问题。“十四五”期间,淮安市将进一步优化城市公共文化服务布局,做出打造城市社区10分钟体育健身圈、15分钟文化圈等新部署;进一步提升农村基本公共服务质量,持续推进基层文化站点“十百千”示范工程,为农民群众提供更多文艺精品。

以促进农村发展为重心,大力推进文化产业体系建设。随着生态旅游、农业观光旅游、乡村旅游的蓬勃发展,淮安市在生态和文化上的资源特色日益彰显,成就亦很突出。一是美丽乡村扎实推进。2020年竣工农房改善项目97个、惠及2.5万多户,14个项目入选省示范创建名录、数量位居苏北第一,3个镇入选省美丽宜居小城镇试点,8个村(社区)获批省级特色田园乡村。二是农产品品牌建设有序推进。创新打造“淮味千年”农产品公用品牌,盱眙龙虾、洪泽湖大闸蟹入选首批国家品牌名录,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数量稳居全国设区市前列,获批中国稻米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市。三是全域旅游战略深入实施。确立“水懂我心、自然淮安”城市标识,率先设立机构推进大运河文化带建设,区域联动推进淮河生态经济带建设,金湖县创成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形成到淮安“看河看湖看湿地,品虾品蟹品美食”风尚。在此基础上,淮安市未来将继续打造由一批文旅项目、旅游度假区、文旅精品线路构成全域旅游示范区,并结合淮扬美食等本地特色进一步激发消费活力,逐渐成为大运河文化带上的标志性城市。

(张融融 作者单位:淮安市委党校)

融媒体编辑 高尚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