唱响新时代“咱们工人有力量”

近年来,我市着力创建创新产业工人发展机制,扩展拓宽产业工人发展空间,有力保障产业工人主人翁地位,产业工人在政治地位、素质结构、需求服务等方面都出现了积极的变化。截至2020年底,全市产业工人达71.29万人,其中股份制企业职工10.55万人、私营企业职工44.16万人、港澳台企业职工2.75万人、外资企业职工6.25万人。改革永远在路上、改革之路无坦途,“十四五”乃至未来一段时期,淮安仍需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的重要指示精神,进一步谋划推动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做大做强产业工人队伍。

一、唱响“主旋律”,在政治引领上体现正确导向。加强产业工人理想信念教育,紧密结合当前正在开展的党史学习教育,大力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和工匠精神,讲好党的光荣历史和工运事业的光辉成就,切实增强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和向心力。把产业工人群体作为重点发展对象,高标准做好党员发展工作,吸纳更多优秀工人走上参政议政舞台,发出工人阶级的时代声音。充分借助“互联网+”、微博、微信、手机APP等新媒体,展现淮安劳动者风采,讲好淮安劳动者故事,让广大产业工人更受尊崇、更受优待、更有地位,形成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时代氛围。

二、聚焦“主战场”,在赋能成长上推出细实举措。完善优秀高层次产业工人的激励政策,积极推动技术产业工人创新成果按要素参与分配,大力推广网上练兵、创新成果展示、名师带徒等经验做法,构建产业工人技术交流平台,营造创新进取的良好环境。针对产业工人特点,将培训与岗位、职级、报酬等建立一定的联系,激发产业工人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鼓励企业建立职业技能等级与专业技术职务相互衔接的统一型管理机制,督促企业完善产业工人职位晋升、薪资调级、医疗保险、跨地区流动等方面的管理制度,改革企业技能人才评价方式,推进建立以职业能力为导向、以工作业绩为重点、兼重职业道德的技能人才评价体系。

三、当好“主心骨”,在维权保障上筑牢强力支撑。统筹运用公共资源,逐步完善公共服务,将外来务工的产业工人纳入城市管理和服务范围,不断扩大城市公共服务对产业工人群体的覆盖面。强化劳动就业保障,建立符合产业工人特点的工资增长机制和长效激励机制,完善企业工资集体协商制度,促进产业工人待遇的普遍提高;鼓励企业建立基于岗位价值、能力素质、业绩贡献、工作年限等多种要素参与分配的激励制度。完善安全健康保障,全面落实安全生产企业主体责任,督促企业开展劳动保护和职业健康系统性培训,鼓励企业与社区医院对接,在体检、治疗、职业病预防等方面做好医疗健康服务。

四、打赢“主动仗”,在工作协同上凝聚磅礴力量。按照全市“一盘棋”思路,联席会议成员单位建立定期会商制度、问题研判制度、信息互通制度,对产改工作推进过程中遇到的难题瓶颈,密切协调、通力合作,形成推动产改的整体合力,进一步放大改革成效。鼓励试点单位大胆探索实践,将企业转型升级与员工素质提升相结合、将企业发展战略与员工理想追求相契合,探索出一条创新发展、互利共赢的产改之路。对符合区域产业发展需求的重点、紧缺或新兴专业,加大政府支持和引导力度,划拨专项经费用于市场急需紧缺类工种的培训补贴,培养更多技术技能人才。

周杰 蔡泳 陈健 蔡凤 张昕 作者单位分别为市委办、市委党校、市总工会)

融媒体编辑:高尚杰

责任编辑:宋莹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