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推动城乡协调发展,建设长三角北部现代化中心城市

市第八次党代会提出,要形成中心城市特质彰显、城乡区域协调发展的现代化空间格局。推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内在要求。建设长三角北部现代化中心城市,要求城乡协调发展走在前列。

一、筑牢现代农村产业体系,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建设现代农村产业体系,需要以农业为基础,推动农村一二三产业深入融合。一方面,推动农业产业链条的纵向融合和一体化。要完善专业化的社会化服务体系,打造从田间到餐桌的农业全产业链。另一方面,实现农业产业链条的横向融合和一体化,推动农业与农产品加工、文化旅游、电商物流、教育体验等二三产业全面深度融合。依托农村产业横向和纵向的融合,形成共建共享的乡村发展共同体,让农民更多分享产业链增值的收益。

二、提升农村公共服务水平,推动乡村更好链接城市。目前,淮安市积极完善公共服务体系,在义务教育管理、公立医院综合改革、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改革、特殊人群关爱服务体系建设以及行政村体育设施覆盖率等方面成效显著。下一步,要在补齐短板与拓面提质两个方面同时发力,进一步加强农村公路、环卫、文化、体育、信息等基础设施建设,推动实现城乡交通、供水、电网、通信、燃气等基础设施同规同网,促进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提档升级;加快在农村布局以5G、人工智能等为代表的新型基础设施,为数字乡村的发展奠定坚实基础。同时,要优化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布局。淮安市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显示,截至2020年11月1日零时,我市居住在城镇的人口为2992223人,占全市人口的65.67%。随着城镇化的推进,大量农村人口尤其是年轻人流往城镇。需要根据未来城乡人口的分布来调整优化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布局,促使公共资源配置与人口分布相匹配,避免因城乡人口迁移造成公共资源的浪费。

三、加快推进农村集成改革,促进城乡资源要素自由流动。农村产权制度改革是当前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领域,也是亟待突破的关键环节。需要健全城乡要素自由流动机制,进一步打通城乡人口流动堵点,激活农村存在的例如闲置农房这样大量“沉睡的资源”。需要深化农村改革,围绕农村“确权、赋权、活权、保权”要求,不断活化农村各项权能,促进城乡资源要素双向流动,释放改革红利,培育发展农村新产业,促进农村资源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同时,建立人地钱挂钩、以人定地、钱随人走制度,深化户籍制度改革,积极探索农民“带权进城”和土地承包权、宅基地使用权、集体收益分配权自愿有偿退出机制,促进有能力在城镇稳定就业和生活的农业转移人员市民化。

四、建立城乡发展共同体,扎实推进以城带乡。建立城乡发展共同体,推动城乡协调发展,不是单纯地推进城镇化、把农民变市民、把农村变城市,而是要坚持城乡并重,把城市与农村作为一个有机整体统筹推进。推动城乡协调发展,既要发挥城市引领、辐射和带动乡村发展的发动机作用,也要发挥乡村成为支撑城市发展的重要依托和土壤作用。城乡协调发展,必须统筹推进新型城镇化与乡村振兴,强化以工补农、以城带乡,将城市的资本、人才和技术优势与农村的资源和生态优势有机结合,形成合力效应,使农村的比较优势得到充分发挥、发展潜力得到有效释放。

(作者:王新叶 单位:淮安市委党校)

融媒体编辑:曹盈

责任编辑:白留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