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废城市”,从垃圾分类开始

2019年1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无废城市”建设试点工作方案》,在全国范围内选择10个左右有条件、有基础、规模适当的城市,在市域范围内开展“无废城市”建设试点,这一做法系全国首次、全球首创。

所谓“无废城市”,就是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为引领,通过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持续推进固体废物源头减量和资源化利用,最大限度减少填埋量,将固体废物环境影响降至最低的城市发展模式,也是一种先进的城市管理理念。推进“无废城市”建设,无疑是提升生态文明、建设美丽中国的治本之策。

从淮安来看,近年来随着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和消费水平大幅提高,我市的各类垃圾产生量迅速增长,以生活垃圾、厨余垃圾、建筑垃圾和农业废弃物为主,另有少量的工业和医疗废弃物,其中又以涉及千家万户的生活垃圾最为面广量大,仅主城区平均每天产生的生活垃圾就达2000吨。不断增长的垃圾总量和以填埋焚烧为主的处理方式,不仅让环卫工人、填埋场所、处理设施都处于超负荷运转状态,更造成资源浪费和环境隐患,成为淮安持续健康发展的制约因素、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

建设“无废城市”,是破解垃圾围城困局的大招,也是创建文明城市的实招。但我市目前还处于垃圾分类的“初级阶段”,城市小区示范和农村乡镇试点工作刚刚启动,市民参与意识、绿色生活方式、部门协同联动、考核指标体系、配套设施建设等方面与“无废城市”标准尚有较大差距,当务之急是从垃圾分类入手,全域覆盖,全民参与,全力推进。遵循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原则,实施垃圾分类处理,逐步引导人们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有效改善城乡环境,促进资源回收利用,为创建“无废城市”奠定坚实的基础。(建言)

融媒体编辑 苏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