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受祖国之强与人性之美 ——访援鄂医疗队员、市一院重症医学科副主任医师惠亮亮

1月27日深夜12点,一声清脆的短信提示音打破了房间的宁静。“谁啊,半夜还发信息。”妻子问道。惠亮亮先是没吭声,仔细看了两遍短信后淡然地说道:“院里征集志愿者支援武汉,我正在回复短信报名。”

惠亮亮告诉记者,那晚,夫妻俩都没睡着,许多问题在他脑海中闪过——选上的概率大吗?这一去可能要几个月吧?8岁的孩子在家能听话吗?四位老人会不会太担心?“幸运的是,我选上了,而且平安回来了。”4月13日,在家中休假的援鄂医疗队员、市一院重症医学科副主任医师惠亮亮对记者说。此时,距离他出征武汉已经过去了76天。

支援武汉期间:感叹于祖国之强与人性之美

从1月29日到3月16日,48个日日夜夜,惠亮亮在武汉市江夏区第一人民医院经历了一场十分艰苦却卓有成效的“战役”。“初到医院,面对的最大困难就是物资匮乏。”回忆起在武汉的前两个星期,惠亮亮反复提及“困难”二字。他告诉记者,医疗队员们不仅要治病救人,而且要安抚病患情绪。由于当地许多医护人员并非传染病或重症专业,他和“战友”们还要为其做培训。不过,随着国家统一调度社会资源以及各省医疗队陆续到达,惠亮亮与“战友”们的压力很快得以减轻。熬过最艰难的两周后,惠亮亮在个人日志中写下这样一句话:医疗物资越来越充足,危重病人也有了康复的案例,胜利的曙光就在眼前。祖国强大的社会动员能力、高效的资源配置能力,给了抗疫前线最有力的支撑。

除了感叹于祖国之强,惠亮亮也被人性之美所打动。在武汉的几十天里,令他印象最深刻的画面,便是“战友”的后背。“病人咳嗽喷出的飞沫会传播病毒,于是,每当我们身处同一病房,接近病人的医生总是习惯性地用身体挡住病人,留给其他‘战友’的是宽阔的后背。”提起这些细节,惠亮亮有些激动地说,尽管自己当了十几年医生,见过太多充满职业精神的同行,但每当看到这些背影,仍然有种说不出的感动,“在灾难面前,更能见识到人性的善良和勇敢。”

隔离与休假期间:保持对知识的饥渴与对生活的热爱

3月16日,随着江夏区第一人民医院新冠肺炎病例清零,惠亮亮一行人的使命圆满完成。次日,赶赴机场的路上,社区居民在窗户边向他们挥手致意。有个出院的病人许下承诺:以后来武汉,我给你们当导游。

回淮安的途中,惠亮亮用手机写下第48篇武汉日志,并分享在个人公众号“重症沙龙”里。在与记者的聊天中,惠亮亮表示:“等以后闲下来,我打算把这些日志整理成册,自费出版一本回忆录,让更多人了解这段经历。”

回到淮安后,惠亮亮一行也隔离了14天。期间,他仍然密切关注国内外新冠疫情的态势,并利用自己所学,把每日阅读的国际最新医学论文,翻译后分享给公众号里的业内朋友。

14天后,他走出房屋。与隔离期一同结束的,还有他与家人只能视频连线的日子。“回到家第一天,我突然觉得妻子更贤惠了,孩子更乖巧了。看来这不只是我一个人的经历,也是我们一家人的经历。”惠亮亮说,孩子在作文里写道,要学习父亲伟大的奉献精神,这句话让他眼眶湿润。

“前几天,我决定带家人去拍一张全家福。”惠亮亮告诉记者,在影楼里,店主看到他衣服上的医务人员标志,便聊起当下的疫情。而儿子偶然提到他是援鄂医疗队的一员,店主当即决定为他们免单。“这虽然是一件小事,但我感受到人们对医务人员的尊重,我更加坚定了为这份事业奋斗一生的决心。”

融媒体记者 朱昭卓

融媒体编辑  曹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