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渔村大发展 “党建红船”划出强村富民新路子

在淮安区流均镇,渔业村是个世世代代以捕鱼为业的老渔村。渔业村与阜宁县的马家荡隔湖相望,具有浓郁的水乡特色。全村145户里有113户是职业渔民,村民以船为家,靠传统捕捞维持生计。

近年来,村党总支紧紧围绕“强村富民”这根主线,创新发展理念,充分挖掘渔村的特色资源,带领渔民走水路抓发展、走陆路谋出路,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村级集体经济收入从过去的8万元,发展到年收入100余万元,村级财务状况也从负债70多万,实现盈余100多万,

这个昔日穷困的小渔村走出了一条自己的康庄大道。

整合特色产业资源,精准“脱帽”摸索发展思路

渔业村三面环水,依傍在射阳湖西,村中无耕地、缺资源,村集体仅有的资产,是一座1027亩的渔场。曾经,渔业村党总支经过仔细调研,决定整合渔场资源,收回集体水面,更换承包模式。“渔场过去的发包收入很低,才8万多块钱。村干部基本上每人都有个水面,利用率很低,再加上大户的发包也不是通过公开招标的,所以说当时群众反响特别强烈。”渔业村党总支书记潘志平说。

2015年渔场的发包合同到期,趁此机会,潘志平带领村干部收回了渔场的经营权,走规范化对外招标程序。希望通过公开招标,鼓励能人带头,挖掘渔场潜能,振兴乡村经济,引领村民致富。当年,渔业村破天荒的集体经济收入破百万元,群众笑称“翻了十几个跟头”,彻底甩掉了“债务村”的帽子。“我们公开招投标后,引进了扬州的一个荷藕种植大户,对我们的千亩水面进行藕虾套养。”村党总支书记潘志平说。

拓宽产品销售渠道 巧借“东风”助力增收致富

渔业村因渔而兴。通过走出去、请进来等方式让渔民一起学习先进经验,转变渔区经营方式,并针对渔村特点,建立了“合作社+电商”的发展模式。

“现在的生活好啊,除了有在村里当会计的收入,我还带着大家一起捕捞螺蛳售卖,一年能挣九万多元呢。”村民韩吉锋和他的妻子正在捕捞螺蛳,妻子在前划动着船,他在一旁甩动着网,不一会网里就装满了螺蛳。韩吉锋告诉记者,他自己就是位渔民,以前忙活半小时装一桶才赚20元,现在村里找到销售渠道,集体捕捞带动统一销售,收入比原来高多了。

  除了发展传统的螺丝捕捞行业,村集体还借助国家大力发展农村电子商务的“东风”,传授村民电商业务知识。不仅如此,村集体还与大户合作成立了白玉兰荷藕专业合作社,并指派一名懂电脑的村干部参与企业管理。几年来,年均为村集体增收十万元以上。 

“只有集体经济壮大,才有实力和底气带领村民一同致富,分红也是大家的。”潘志平告诉记者,不仅村干部和群众像一家人,邻里关系也越来越好了。

凝聚党员向心力,党建“红船”传递奋斗精神

初夏的上午,一艘“红船”静静地停在流均镇渔业村的水面上,不一会儿,“红船”四周开始热闹起来,许多渔民划着小船来到这里,登上“红船”。原来,今天是渔业村水上党支部召开党员会议的日子。

“乡村谋振兴,关键靠党组织聚力、党员齐心。”潘志平想出一个“金点子”:打造水上党建阵地——“党建红船”。 每月的支部会议召开之前,先掌握党员渔民捕鱼船的去向、位置,然后将“党建红船”驶至附近水面,党员渔民再将各自的捕鱼船向“党建红船”靠拢,党建活动、捕鱼赚钱“两不误”。“7个多月时间,我们的‘党建红船’跑得最远的地方是盐城阜宁的马家荡,已累计举办党建活动11场,场场气氛热烈。”水上党支部书记韩吉锋高兴地说。

渔业村党总支书记潘志平告诉记者,在这艘党建“红船”上,党小组会、党支部会、党总支会、群众代表会等经常召开,党员学习分外热情,党建“红船”已经成为渔业村水上流动党员的“家”。 “红船”不仅受到渔民党员一致欢迎,也方便其他水上作业渔民参加学习。(王正道 黄洁 于怀竹)

融媒体编辑 高尚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