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严管重罚立下“淮安规矩”

创建文明城市,三分靠建,七分靠管。一座文明宜居的城市,精细管理比巨资建设更重要,猛药去疴的严管比苦口婆心的劝导更管用。文明城市大考之年,存量问题依然较多,必须严管重罚、强行入轨,以严明的“淮安规矩”摘耀眼的“金字招牌”。

宜居的城市环境是管出来的,文明的市民素质也是管出来的,国内外诸多城市以其成功经验反复证明了这一点。新加坡是誉满全球的“花园城市”,也是世界著名的“罚款城市”,行人过马路闯红灯罚款200新元、上公共厕所不冲水罚款500新元、乱扔垃圾罚款1000新元(1新元约等于5元人民币)……违规者不但要受到经济处罚,还要穿上印有“我是垃圾虫”的马甲到社区劳动,被曝光,屡犯者还要被施以“鞭刑”,留下终生耻辱的印记。在严密监控、严管重罚之下,新加坡极少有人敢于触碰《环境污染控制法》《环境公共卫生管理条例》等法规。宿迁市以测评总分第一的成绩在123个参创城市中脱颖而出,荣膺第五届“全国文明城市”称号,其经验之一就是坚持严管重罚、立下“宿迁规矩”。从2013年起,宿迁开始大规模治理行人和非机动车闯红灯、机动车不礼让斑马线、非机动车走反道等违法行为,首批被惩处的十余人被警告、处分、停职、开除的都有。在为期3年的创建期间,宿迁交警处罚的行人和非机动车超过60万人次,相当于宿迁市区的人口总数。如今宿迁的大街小巷,行人和非机动车闯红灯、随手扔垃圾烟头等违法行为几乎不见。

检视我市的文明城市创建工作,《淮安市文明行为促进条例》《淮安市市容管理条例》《淮安市民文明行为“十不准”》《淮安文明市民12条》等地方法规和行为准则,涵盖了市民日常生活行为规范的方方面面;学校教育、媒体宣传、户外宣传、“小手拉大手、文明一起走”、“创建进万家、文明大走访”等宣传载体和创建活动,覆盖了全市每一处场所每一个家庭。但是为何文明城市创建工作进入第二轮、开展近6年,在大考之年依然存在不文明行为?归根到底,就在于市民文明素质提升方面,忙于宣教疏于管理,说得多做得少,喊得凶管得松,“高压线”没有通上电,“十不准”成了稻草人。

有法必依、执法必严,严管重罚、强行入轨,是树立法规权威、提升市民素质、创建文明城市的必要手段、必由之路。大考进入倒计时,公安、城管等部门要从整治不文明行为入手,从各类司空见惯的小事入手,以严管重罚立下“淮安规矩”,在自律、他律与法律三者结合中营造和谐、整洁、有序的城市环境和秩序。(建言)

融媒体编辑 高尚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