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大攻坚战】助力精准扶贫精准脱贫 我市“四个确保”织牢阳光扶贫“监管网”

于志元是淮安区苏嘴镇沙吉村人,三年前的一场灾难让其家庭陷入困境。自我市开展“阳光扶贫”后,村里介绍他的妻子到镇区大棚打工,每月收入2000元左右。今年上半年,于志元通过“阳光扶贫贷”申请3万元贷款,投入村里的瓜稻轮作项目,预计今年可以获得收益3000元左右。“‘阳光扶贫贷’确实给了我很大帮助,让我们全家看到了希望。”于志元说。

“当前,苏北低收入村领办合作社、低收入农户发展生产亟需融资支持,但这部分群体由于缺乏信用记录和抵质押资产,不容易得到银行融资支持。江苏银行依托自身和淮安‘阳光扶贫’监管系统的信息科技叠加优势,合作开发了全线上、纯信用、优利率的‘阳光扶贫贷’产品,解决了这部分群体的难题。”近日,市扶贫开发中心副主任曹凯俭介绍,“阳光扶贫”监管系统创建以来,我市围绕“精准扶贫脱贫,阳光透明监管”目标,优化整合资源、科学再造流程,积极探索“阳光扶贫”监管新模式。

扶贫对象比对全覆盖,确保扶真贫。精准扶贫首先要确保扶真贫,精准识别扶贫对象。我市“阳光扶贫”监管系统建设“三层、四库、一端”系统平台:“三层”指公众层、管理层和监督层,公众层是面向社会所有公众的开放式服务平台,管理层是工作人员业务操作、职能部门监管的大数据管理平台,监督层是纪检监察机关和财政审计等部门监管平台:“四库”指扶贫对象、扶贫资金、扶贫项目和扶贫力量数据库:“一端”指“阳光扶贫”手机App客户端,用于记录帮扶责任落实情况,跟踪农户脱贫进展。该系统建立建档立卡户经济状况比对机制,对接公安、民政、工商等11个部门,定期比对车辆、住房、财政供养人员等13类信息,对扶贫对象全面“体检”,实现对扶贫对象的精准识别和动态管理。

扶贫资金全口径归集,确保高效能。该系统按照“各级各类、应进尽进”的原则,将分散在8个部门的31条扶贫济困资金线集中归集,实现统计监管的全口径、全覆盖。通过打造“1+3”资金监督模式,以资金管理为主线,串联扶贫项目、经济薄弱村、建档立卡户3个使用末端,实现资金运行全程公开、全程留痕、全程可溯、上下印证,纪检监察机关和财政部门可以实时查看资金拨付、结余等情况。实时统计资金使用和收益情况,定期通过手机App推送至市县“阳光扶贫”工作领导小组、市县主管部门相关领导,倒逼各地将资金快用、用好,提高资金使用效率,确保资金使用“高效能”。

帮扶责任全过程监管,确保真扶贫。该系统将脱贫攻坚任务集成,进一步明确各部门职责分工,对履责关键环节进行留痕,综合运用统计分析、在线预警等功能,及时发现责任落实不到位的地区和部门,为督查检查和考核评比提供客观依据。广泛整合帮扶力量,组织全市4.6万名财政供养人员、党员干部与12.8万名低收入农户结对,通过手机App监管平台,督促帮扶责任人每季度开展帮扶走访活动,实现“点对点”常态化帮扶。纪检监察机关定期开展线上线下抽查督查并公开通报,推动帮扶责任落细落实。

脱贫成效全方位检验,确保真脱贫。针对以往存在的收入核算不精准、政策落实不到位、脱贫结果不认可等“三不”问题,依据《关于低收入农户脱贫有关问题解释》要求,系统增设“低收入农户收入计算参考依据”模块,明确农户经营性收入、工资性收入、财产性收入和转移性收入计算标准,解决脱贫收入口径不一等问题;以建档立卡户为主线,开发“两不愁三保障”功能模块,通过走访人手机App上传“两不愁三保障”情况,运用大数据比对核查,督促职能部门履职尽责,推动“两不愁三保障”落实到位;利用系统对拟脱贫建档立卡户进行“脱贫发起”操作,录入脱贫收入数据,上传“五签字五确认”附件,对达到脱贫标准的,通过阳光扶贫网和手机App逐项展示收入构成和帮扶事项,“翻底账”给农户看,让每一户脱贫户认可脱贫成效。

融媒体记者 左文东

融媒体编辑 曹盈

通讯员 管其兵 肖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