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泽湖上好风光,千年古堤看非遗!江苏淮安:守住“千年文脉” 点亮运河风光

“哎——洪泽湖上好风光哎……”伴随着非遗节目——洪泽湖渔家大鼓的铿锵鼓点和悠扬唱腔,6月10日上午,江苏省2020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主会场活动在淮安市洪泽湖大堤上拉开大幕。

行走长堤 沉浸式感受历史文化

本次主场活动的主题是“行走千年古堤,感受遗产魅力”。世界文化遗产——洪泽湖大堤,古称高家堰,全长70余公里,距今已有1800年的历史,被誉为“水上长城”。

长堤之上,湖畔微风轻柔拂面,路边植被茂盛,熟透的梅子落了一地,远处烟波浩渺,漾起一阵潮湿水汽。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者、文物保护志愿者、援鄂医疗队代表、网络大V们行走堤上,零距离接触、沉浸式感受文化遗产的魅力。

这漫漫古堤、古朴石工墙便是一座跨古迎今的博物馆,洪泽湖大堤至今发挥着航运和水利等重要作用,正如淮安这座古城,历史与现实交相辉映、文化与自然相伴相生,伫立千年、历久弥新,静待着游人精读细品。我市第二批援鄂医疗队副队长徐敏敏感慨,当她走在武汉空无一人的街道上,最想做的就是摘下口罩深呼吸,今天站在千年古堤上呼吸着湖畔清新的空气,“自由呼吸的感觉真好!”

近年来,淮安高度重视文化与遗产保护工作,先后出台全省第一部地方性专题法规《大运河文化遗产保护条例》,编制《大运河保护传承利用实施规划》,稳步推进文保单位“四有”建设,梳理形成文物资源目录和GIS专题数据库,大力推进展陈提升工程,开展历史古镇、村史馆建设工程,扶持一批文化企业……一系列务实有效的举措,提升了文物保护工作,加强了市民文物保护意识,擦亮了淮安“千年文脉”,唱响了“水懂我心、自然淮安”全域生态旅游品牌。

陈亮  摄

保护利用  牢牢守住淮安“千年文脉”

今年以来,淮安市紧紧围绕苏北重要文化中心城市定位,着力做好文化遗产保护利用工作,在打造文化旅游目的地城市和大运河文化带标志性城市方面持续发力。

淮安与大运河走过了2500多年的相生相伴岁月,吴王夫差开凿最早的人工运河邗沟其北端就在淮安境内。大运河淮安段全长68公里,列入世界文化遗产的有2处遗产区(漕运总督遗址等)、1段河道(淮扬运河淮安段)和5处遗产点(洪泽湖大堤、清口枢纽、清江大闸等),遗产区和缓冲区占整个大运河世界遗产的七分之一。淮安积极探索“建管办+集团”模式,实现体制机制的突破创新;实施里运河文化长廊建设等系列项目,创树大运河文化带建设样板,形成“天下运河看淮安”品牌效应。同时,通过高标准规划实施集水工科技展现和运河文化传承等功能于一体的中国水工科技馆(筹),打造运河文献研究和学术交流平台大运河典籍研究交流馆等项目,持续推进运河文化中心建设工作。

走进金湖县塔集镇黄庄村,一座座农家院错落有致,老石碾、老磨盘、老瓦罐等老物件别具风情。听农民唱原生态秧歌,赏非遗文化“香火戏”,尝当地特色美食……现代文明和传统民俗在黄庄交相辉映,融为一体。别具特色的村庄带来了人气,提升了农产品价值。里下河地区手工制香、手工挂面等传统手艺、香火戏等非物质文化遗产成为热卖品,农村的家常菜成为游客必尝的美食。近年来,淮安在全市范围内开展历史古镇、村史馆建设工程,留住乡音、记住乡愁,有效保护了本地历史文化遗产资源,充分展示文化遗产魅力。

匠心筑梦  感受非遗无穷魅力

洪泽湖大堤历史悠久,古称‘捍淮堰’,原始功能和作用就是捍卫淮阴城免受水灾,被誉为'水上长城'。始建于东汉,距今已有1800多年。它是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也是世界文化遗产。“追古千年骑”“踏堤万步走”“古堰拾遗行”“直播云中赏”等活动丰富多彩,市民可沿途参观洪泽湖志碑、周桥大塘、信坝遗址、石工尾等遗产点,感受丰富的文化遗产所带来的无穷魅力。

此次,20余项淮安本地的特色非遗项目登上洪泽湖大堤。“用本地棕榈树叶的茎和蒲草编的,眼睛用红毛线点缀。”草编艺人展示自己编织的马、仙鹤、公鸡等小动物。蒋坝酸汤鱼圆摊位前围了一堆嘴馋的人,大家尝尝鱼圆再顺便请教两句做鱼圆的秘诀。此外,还有竹编、铜器、木船等制作技艺,手工挂面、剪纸、绣品、泥塑、烙画……现场各种民间绝活让人大开眼界,近30个非遗项目看得人目不暇接,古老的手工技艺诉说着淮安久远的历史和文化。此次活动,通过传承人技艺展示,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普及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知识,提高全社会保护意识,营造全民共同参与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良好社会氛围。

目前,淮安共有市级以上非遗项目202件,其中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6个,省级“非遗”项目33个。淮安分布近百处各类大运河文化遗产,是大运河全线历史最早,延续最久、变迁最复杂的重要河段。

殷潮 摄


融媒体记者 李蓉 陆春涛 徐昌政

融媒体编辑 宋莹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