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 新作为 新篇章】常州“拍了拍”陕西安康:技术+资金+项目助力打赢脱贫攻坚硬仗

在决战决胜脱贫攻坚战的最后一年,2020年安康市10个贫困县(区)全面脱贫,近几年共有45.39万贫困人口共同奔上小康路,如期完成脱贫攻坚战任务。

这个消息,让远在千里之外的常州人民为之动容,打赢这场胜仗,来之不易。24年来,常州一批批援陕人员,告别家乡远离故土,带着技术、资金、项目奔赴秦巴大山最深,与安康人民一起展开一场持久的脱贫攻坚战役。多年来,常州帮助安康建设城乡基础设施、提升人居环境、发展特色产业、提高医疗卫生水平。

“安康市是陕西省贫困面最广、贫困人口最多的市,安康市的顺利脱贫离不开常州24年来的帮扶,我们从各个方面都能感受到这种真心、真诚、责任。”陕西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安康市委书记郭青曾这样动情地说。

  毛绒玩具产业从无中生有到可持续发展

3月26日,安康汉滨区洪山镇太吉社区新伟泰毛绒玩具车缝车间建成运行,这是当地近期新建的第三个毛绒玩具社区工厂,吸纳40名贫困群众就业。

截止3月底,安康市新社区工厂复产共计527家,复产率占上年度末89.78%。毛绒玩具企业复产共计251家,复产率占上年度末81.49%;新社区工厂和毛绒玩具企业累计复工13739人,其中贫困劳动力3944人。

“有了新社区工厂,可以说一人进厂,全家脱贫。”安康市汉滨区谭坝镇党委书记陈康玲高兴地说。

因其特殊的地理位置和自然条件,使安康市成为陕西省易地搬迁的源发地。从开始的避灾移民搬迁到生态搬迁再到后来扶贫搬迁,安康市累计建设易地搬迁安置区1364个,搬迁群众26.84万户、94.1万人。

如何让这批面广量大的搬迁群众能够“搬得出、稳得住、有就业、能致富”,是压在常州和安康两市人民心头上的重石。

“在建设安置区时,我们就建有社区配套用房,这些房子之前大部分都空着,造成资源浪费。”安康市人社局调研员刘应祥介绍说,另一方面,大量搬迁到城市的农民变成市民后无事可做,尤其是近5万名留守妇女,无技术、文化低、人员多。与此同时,东部地区劳动密集型企业招工难的困局多年难解,产业转移愿望强烈。

“安康可以把移民安置社区作为承载地,承接东部产业转移。具体以毛绒玩具为主导,建设‘新社区工厂’,把农民变成产业工人,产业无污染、就业容量大、入职门槛低,还可迅速带动脱贫。” 时任常州工作组组长戴胡爽说。

一个月后,常州工作组向安康市政府提交《关于抢抓中国毛绒玩具产业转移机遇 打造中国(安康)创意玩具之都》专题报告,提出以小玩具带动大产业,让产业扶贫更精准。此后,安康市委、市政府明确提出打造“中国毛绒玩具文创产业新都”目标。在常州工作组的参与和支持下,安康市相继出台了《关于培育和发展新社区工厂的实施意见》《促进毛绒玩具产业集聚发展打造安康新兴支柱产业若干措施》《安康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推进毛绒玩具文创产业发展打造安康新兴支柱产业的意见》。2018年又制定和颁布了全国首个《新社区工厂地方标准》,在新社区配套建设标准化厂房,与居住楼相对分开,以保证安全、减少扰民、便于管理。一系列文件政策,从体制机制上,支持和推动安康毛绒玩具产业的发展。

离家近、门槛低、收入稳定、月月有钱赚,群众都说“这是个吹糠见米的产业”。

在松坝缘标准化厂房里,一组组长朱同云带领年轻一些的组员,干着厂里比较复杂一点的工序,她每天步行10多分钟上班,月收入3000元右。

家门口的产业吸引了不少外出打工的人。46岁的徐家菊进厂时,3个孩子都在读大学,交不起学费。“我小学毕业,没什么文化,听说家乡建了工厂,我肯定是想回来干啊。”她说,就近就业,一方面可以挣钱养家照顾老人,一方面可以料理家务,挺好。如今,她每个月可以挣2000元左右。

从2017年12月28日第一家毛绒玩具工厂建成投产,到现在全市建成投产200多家;从2018年1月23日诞生了安康历史上第一只毛绒玩具,到现在安康成为日产能20万只的毛绒玩具重要加工基地。通过毛绒玩具新社区工厂,安康实现了“楼上居住,楼下就业,一人进厂,全家脱贫”,使得。

2019年8月份,受补贴政策调整影响,全国一批小而散的扶贫车间和社区工厂发展困难并发生关闭。为促进毛绒玩具产业可持续发展,常州工作组根据劳动密集型产业必须规模化的发展特点,在旬阳等县区探索推行了“1+X”毛绒玩具新社区工厂发展模式。以旬阳县为例,该县分别在旬阳南区、北区、东区设置1家总部,每个总部辐射各区发展X个分厂。目前,旬阳县3个总部三足鼎立,16个分厂合理分布,经营情况良好。常州工作组通过各县区联络组逐步在全市推广。“1+X”毛绒玩具产业发展模式,在2019年陕西省脱贫攻坚表彰会议上获得省委书记胡和平充分肯定,并在去年国家东西部协作考核中作为优秀案例上报。毛绒玩具文创产业真正成为了安康发展最快、带动力最强的新兴产业、扶贫产业、富民产业、主导产业。

  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

24年的对口扶帮,在常州安康这两座相距遥远的城市之间建立了割舍不断的情愫。山城的道路宽阔起来,产业兴旺起来,人民的日子红火起来。

习近平总书记曾用“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这句通俗易懂的话来表明党中央对“老乡”在致富奔小康中的关键地位。

安康市汉滨区坝河镇伍湾村的“老乡”崔世满,是鸦鸽山种植专业合作社的社长,在苏陕扶贫协作资金的大力支持下,他不仅个人先富起来,还带动带动更多的“老乡”实现脱贫。

3月20日,崔世满驾驶着农耕机在自己承包的土地上忙碌着。伴随着机械运转的轰鸣声,不到一会儿功夫,便沿着长长的田地打了一个来回。“利用疫情有所缓解,我们抓紧时机,为今年的红薯种植打好基础。”他说。

苦出身的崔世满,是伍湾村地道的农民。16岁就远赴新疆打工,先后在建筑工地干过小工、在矿山采过煤、在超市当理货员、在饭店当服务员、在公交公司当过司机、承包过公交线路营运业务。通过数年在外闯荡打拼,崔世满开阔了眼界,学到了本领,积累了经验,挖到人生“第一桶金”以后,他决定回乡创业,帮助群众共同致富。

2008年,崔世满回到家乡坝河镇,瞅准乡村客运这个“发财路”。7年时间,他和客运司机共安全运送旅客88万人次,方便了群众进城办事,同时也积累了一笔财富。

如何让更多的农民摆脱贫困?看着因外出打工而无人耕种的土地荒在那里,崔世满心里有了大胆的想法。经多方学习考察,决定盘活闲置的土地,带领村民发展绿色循环农业。“汉滨区鸦鸽山种植专业合作社”应运而生,把红薯作为农民脱贫致富主导产业。随后,他又投资300余万元,在伍湾村建起红(紫)薯粉条加工厂、开办养猪场,采取“党支部+加工厂+合作社+贫困户”办法,采区土地入股的方式,发动村民种植红薯发家致富。同时,建立起了种植、加工、销售、养殖一条龙绿色循环产业链,助推农民增收致富。

高生文家里有5亩多地,加入合作社前就是看天吃饭,来自土地上的收入除去成本后基本为零。2018年,他家以5亩多地入股,一年分红就有8000多元。去年,高生文反过来向崔世满承包了15亩土地,合作社提供种苗并统一收购红薯,一年收入翻了两番还多,达到4.7万元。

“红薯是我们家的‘金疙瘩’! 老崔是个我们脱贫致富的领路人!他让我们的生活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让我们的日子越过越红火。” 高生文激动地说。

近年来,崔世满通过土地流转、入股分红、园区务工、订单农业四种途径,带动117户贫困户420人脱贫致富,户均增收2928元,人均增收813元,最高的贫困户年增收4万余元。

据统计,近两年来,安康市累计实施苏陕协作项目860个,总投资83亿元,安排苏陕扶贫协作资金12.04亿元,其中2017-2018年项目已完成投资47.8亿元,完工项目315个,带动贫困人口增收5.9万人。

 智力支持照亮小康路

在援陕队伍中,教育、医疗、农技三支专业技术人才为当地脱贫攻坚提供智力支持。特别是白衣天使们,奔走穿行在秦巴山区,他们带着多年治病救人的经验和先进的医疗设备,为安康百姓解除病痛,同时在医院管理、特色专科建设、技术提升、人才培养等方面全力给予帮助和支持,大力提高当地的医疗卫生水平。

武进人民医院骨科副主任医师刘俊就是援陕工作组的一员。“3月13日,我就在常州安康援陕工作组的统一安排下返回安康,一来就做了10多台手术。”刘俊说,他参与的汉滨区第三人民医院新建综合住院楼重点科室建设项目也在3月26日通过安康市卫健委组织的专家评审。

“刘老师,我们刚收到危重患者需要手术,希望您能尽快赶到!”每次一接到电话,刘俊都会第一时间奔赴临床一线,实施救援工作。

“我就住在医院里,有需要随时叫我,我随叫随到!” 刘俊依然记得,去年9月他第一天到汉滨区第三人民医院时说过的第一句话。

刘俊入驻该院骨科以来,他亲自上台、指导手术,并开展多个新项目新技术,手术病人明显增多。患者石某在国庆节在高速公路遭遇重大车祸,全身多处骨折,腰椎爆裂性骨折脱位、胫腓骨下段,桡骨远端粉碎性骨折。刘俊和团队一起经过两次手术给他进行骨折内固定,出院时石某特意送来了锦旗表示感谢。患者王某常年在外打工,一天腰腿突然疼痛,此后双腿麻木无力,严重影响了日常生活,经过刘俊手术后,8天他就重新站了起来。

治病救人只是一方面,如何真正把医疗技术和先进理念留在汉滨区第三人民医院?把“输血”变为“造血”?这是对口帮扶工作要解决的问题。

刘俊和一起援陕的专家一起充分发挥专业技能和自身优势,帮助医院大力提升医疗技术水平和医疗服务能力。运用多样化的形式,在科室举办学术讲座、开展业务学习培训,在医院举办“授课月”活动,将武进的医疗理念、前沿先进医疗技术、管理模式注入区三院,促进诊疗技术水平和服务质量的提高。

在恪守本职工作的同时,他还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奔波在脱贫攻坚一线。多次随院领导下乡扶贫调研,参加慈善捐款,组织团队在镇、村多次开展“守初心,担使命”义诊活动,前往敬老院看望老人等,努力在为“健康扶贫”贡献自己的力量。

在实地采访中,刘俊告诉记者,来援陕工作前,他也曾担忧过。上初三的女儿正处在要紧时期,年迈的母亲刚动过一次大手术,家中大大小小的事都不能顾上,但是全家人的支持给了他最大的动力,也是他援陕之行的坚强后盾。去年底,岳父因病住院,不能在老人身边尽孝让他备感歉意。但是,他不后悔,在全国打赢脱贫攻坚的这场硬仗中,各条战线,都有无数的人与他一起并肩战斗,刘俊并不孤单。

多年来,援陕挂职干部把时间、精力和青春都留给了安康人民,用自己的努力和汗水浇灌出两市友谊之花。(姜小莉)

原标题 【新时代 新作为 新篇章】常州“拍了拍”陕西安康:技术+资金+项目助力打赢脱贫攻坚硬仗

融媒体编辑 曹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