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实十年“禁渔令” 为后代留下生态财富

今年1月1日起长江流域全面禁渔十年。自7月1日0时起,长江最大的支流——汉江流域也拉开了禁渔序幕,沿江公安机关全警出动,进行拉网式巡逻,开展河道清理,向沿岸村民宣传禁渔知识。

保护长江“基因库”刻不容缓。实施长江十年禁渔,力度之大,前所未有。因为工业污染、过度捕捞等高强度的人类活动,使得长江鱼类数量不断减少,一些珍稀、濒危种类如白鳍豚、中华鲟等已濒临灭绝,种群的快速衰退一再给我们敲响生态的警钟,如果不采取措施保护好长江这个鱼类“基因库”,我们将来面临的可能是无鱼可吃的窘境。十年禁捕,从今年开始长江进入十年的休养生息期,这一力度空前的举措再次体现了我国保护长江鱼类、修复长江生态环境的坚定决心。

落实长江“大保护”任重道远。长江流经11个省、市、自治区,实行长江十年禁渔,落实长江大保护是一项长期性、系统性的工程,需要各省市、各部门的协同配合,形成信息互通、资源共享、齐抓共管的工作合力。“禁渔令”实施以来,屡禁不止的偷捕现象以及已经上岸的渔民就业问题都必须引起足够重视。要做好退捕禁捕巡查执法工作,妥善解决上岸渔民生计问题,开辟沿岸新产业发展新经济,让长江真正可以“休养生息”。

保护长江“母亲河”利国利民。实施长江禁捕是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重大举措,十年禁捕期看似漫长,实则是对之前长江“竭泽而渔”式大开发的补偿性修复,更是对子孙后代负责。“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要加强长江生态文明建设就必须坚持走绿色高质量发展之路。从长远看,保护好我们的“母亲河”才能在将来获得更多长江来带给我们的绿色福利。

在长江大保护的背景下,十年禁捕只是一个开始。保护长江是一场持久战,我们每个人都有责任有义务尽一份力,期待能早日重现“江豚吹浪立,沙鸟得鱼闲”的美好场景。(朱姝)

融媒体编辑 童淮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