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富 村美 人和!江苏淮安:美丽乡村“点亮”幸福生活

白墙黛瓦、绿树葱茏、清水细流、鸟语花香,这是让人向往的充满诗情画意的田园乡村;稻穗饱满、硕果累累、菱角飘香、鱼虾满篓,这是一片生机勃勃希望涌动的土地。

近年来,淮安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江苏省委省政府的决策部署,坚持把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放在优先位置,作为新时代“三农”工作的总抓手,作为市委市政府重点重抓的大事要事,强化系统思维,聚合资源力量,持续攻坚突破,全力谱写“业兴、民富、村美、人和”的乡村振兴淮安篇章,一个个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美丽乡村展现在我们面前。

农旅融合 壮村富民

走进江苏淮安越闸村,关于田园乡村的美好描述,在这里都能找到答案。近年来,在特色田园乡村建设推动下,该村大力发展生产采摘、观光旅游,一举从经济薄弱村跃升为远近闻名的富裕村。

越闸村,又名古庄牛村,位于淮安市清江浦区和平镇西南端,四周环水,土壤肥沃,自然景观优越。但拥有如此区位优势的越闸村,十多年前却是一个人均年收入只有8200元的市级经济薄弱村。

2013年,越闸村着眼大局,以“淮河新洲头,魅力古庄牛”为定位,发挥当地产业优势,成立江苏古庄牛生态农业开发有限公司,开启了集休闲娱乐、乡村观光、果蔬采摘、生活体验于一体的城郊型生态农业旅游区“古庄牛”。越闸村的“翻身路”就此铺开。

近年来,越闸村共计投入2000多万元加大道路、绿化等基础设施建设。铺建了二河堤至宁连路3公里沥青路等多条高标准道路;全村范围内共安装路灯132盏;按照“美丽乡村”的要求,不断增加绿化覆盖面积,栽植了榉树200余棵、银杏100余棵、香樟150余棵。通过不断改造提升,全村面貌焕然一新。

如今走在古庄牛村,村民自家楼房墙面上涂抹的3D彩画,散发着浓浓的艺术气息;主干道是宽阔的水泥路面,两边的绿化带内,香樟生机盎然,稻草玩偶充满童趣;村民健身中心、活动中心、阅读中心……城里社区有的,这里一样不差。

将村子扮靓的同时,古庄牛充分借助中国农业大学等技术支撑,寻求品种选择等方面支持,结合自身优势发展种植业。村里的160亩草莓园、120亩桃园、200亩葡萄园,每到收获季节,总能吸引大量游客进园采摘。

该村还充分利用葡萄园及一些空地,立体养殖土鸡、四季鹅等。古庄牛村党总支书记陈晨介绍,目前该村将目光投向了电商,“我们专门购置了配送车辆,实现‘上午下单,下午即达’,草莓、葡萄等农产品,都可以送货上门。”

世外桃源 华丽转身

行走在龟山村,有种“世外桃源”的感觉。完整保留下来的老石路、石桥、石房,不时传来的狗吠,让人感觉生活节奏一下子就慢了下来。御码头、百牛潭、巫支祁井、淮渎庙、淮渎碑、移建安淮寺碑等众多古淮河文化遗迹,让人感受到其厚重的历史文化底蕴。

“发展文旅首要是保护好传统村落,只有把古文化、古传统传承下去,龟山村的发展才能站住脚。”该村党总支书记湛兵向记者介绍。近年来,龟山村以保护村庄的原生态环境、原生活方式、原生产方式为基本原则,加大对传统村落的保护和开发力度,依靠龟山现有石料、木料、树种等主要原料,对古村落建筑遗迹进行保护性发掘和修复。聘请南京大学专家团队,入驻龟山把脉传统村落保护建设,提升村庄规划建设的品位。建成水循环生态净化系统、杆线入地工程、旅游休闲慢道、旅游厕所等基础设施,整个村居环境有了很大的提升。

在打好“传统村落”这张特色牌的同时,如何丰富旅游业态,让游客玩得好、住得下?近年来,龟山民俗馆、龟山遗址公园、龟山淮上人家民俗体验中心、龟山石屋民宿样板区等一批传统生态文化项目先后建成,将文化资源与旅游产品相连接,以旅游体验带动文化传达。七仙瑶池雕塑广场、房车露营基地、游船码头、童趣园、鱼趣园、龟山晚钟亭等旅游参与性项目,让游客感受更加丰富多彩。此外,在学习乡村旅游的先进理念经验的基础上,龟山村明确“以文兴旅、以节促旅”的工作思路,定期举办龟山年味民俗文化旅游节、龟山非遗风筝会、乡村音乐节、龟山钓虾大赛、长寿桃公益免费采摘等活动,用乡风民俗和特色文化吸引更多游客,推动龟山村生态旅游从单一休闲型向集文化、娱乐、体验等为一体的复合型转变。

“随着龟山的名气越来越响,游客越来越多,村里积极宣传引导村民发展乡村旅游。”湛兵告诉记者,厨艺高超的村民自发开起了农家乐、乡村土灶台;养殖经验丰富的渔民利用自有塘口,给游客提供钓虾摸鱼等趣味项目;憨厚的渔家汉也做起了老板,将自家塘口出租给城里游客,在家门口挣钱;部分村民在农家乐和民宿里做服务员,还有的村民在家门口摆起摊位卖土特产。很多村民吃上了“旅游饭”,日子过得红红火火。之前在外打工的朱德好听说村里在搞旅游开发,第一个回村办渔家乐,现在成了全市的“创业明星”。“姚奶奶的家”“有家客栈”“通幽曲径”……村里用传统技艺修缮了传统石屋民宿9间,形成小规模的石屋民宿区,旅游旺季的时候,生意特别好。村里还开了书吧、茶吧,全部由当地老百姓经营。2019年,龟山村累计吸引游客2万余人次,旅游经济收入达120余万元,村集体经营性收入达48.6万元,村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2.88万元。

小小渔村 风情万种

凭水而居,因水而兴。“依湖滨河”的张福河村是一个典型的原生态渔村。1986年建村时,村民都以下湖捕捞为生,人均收入不足500元,许多人家温饱都成了问题。后来,张福河村积极发展精养螃蟹,渔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村委会委员刘长来告诉记者,在2016年至2019年的三年的时间里,村民人均收入由1.6万元增长到了2.68万元,“收入越来越高,生活更有奔头!”

村民收入的大幅提升离不开张福河村坚持走生态、渔、旅、文化“四位一体”融合发展道路。2015年开始,张福河村村两委紧紧围绕所在镇区农业产业变革创新的调整契机,积极响应镇区渔业供给侧改革,充分利用洪泽湖自然风光,大力发展休闲渔业和渔村旅游业。

2016年,长期在外经商的村民化贵波回到村子,在村两委的帮扶推动下,与村里其他6户村民一拍即合,成立洪泽渔家风情旅游开发有限公司,带动就业20余人,打响了张福河旅游品牌。与此同时,村两委积极配合镇政府在原有渔村基础上改建渔村,新建“渔家风情园”。“渔家风情园”一改渔村基础设施落后模样,水、电、路、网等市政基础设施配备完善,安全警示等各种标识规范、醒目,设置近百个停车位。

夯实了硬件基础,更要融入地方特色。张福河渔文化特色远近闻名,其中罱鱼、渔民花棍、渔鼓舞、龙舟表演历史悠久。每当洪泽湖开捕季节来临,村里会举行盛大的庆祝活动,村们们身着盛装,在欢快的锣鼓声中跳起渔鼓舞,伴随着游人的掌声与喝彩,舞动花棍,手提花灯。“端午节龙舟赛”“迎中秋歌会”“千人长桌宴”……除了各式渔民文艺娱乐活动,村里还修建了渔文化展览馆,为村民提供文化活动平台,传承历史渔文化,这些活动的开展既丰富了渔民的精神文化生活,改进了渔民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也带动了旅游业的发展。游芦苇迷宫、赏野生荷花带,免费采摘野生菱角,尝渔家菜、做渔家事、体验渔家生活,共庆丰收时节,游客流连忘返,沉醉在渔家风情之中。

融媒体记者 王舒 刘海峰 黄秋怡 王昊

融媒体编辑 宋莹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