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向我们的小康生活】“变”色房本上的幸福底色

“这是我小时候的照片,身后的老房子是父母的第一处房产;这个老房本是我上中学时父母买的房子;这个新房本,是2009年父母给我买的婚房;2011年,我自己也买了套房子……”在盱眙县马坝高级中学教师程刚家里,不同时代的房子影像和房产证,记录着这个家庭通过奋斗走向小康生活的历程。

曾经的家,一个没多大的地方

“老北头”是盱眙人口中的老地名之一,作为盱眙的老城区和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程刚记忆中最早的家,就在这里。

程刚父亲程照明退伍后在盱眙县供销系统工作,母亲蒋广霞在盱眙县制药厂上班。“父母1981年结婚,第二年我出生。记得我小时候住的是父亲单位的瓦房,大概30平方米。”程刚说,父亲积极进取、爱岗敬业,上世纪80年代先后拿到了助理经济师资格证书、政工师资格证书、成人中专证书、北京财贸金融函授学院毕业证书等不少证书。“记忆中,他经常晚上回家后还加班,并向供销系统的报刊、杂志供稿,宣传盱眙供销系统的工作,他积攒了好几大本剪报,但一时找不到。”程刚拿出几张泛黄的剪报对记者说,父亲还有一台“傻瓜”相机,除了工作摄影,还会给家人拍照。“这就是在‘老北头’房子前拍的,大概是1988年。”程刚指着一张略显模糊的照片回忆道。

楼上楼下,电视电话

与父亲相比,母亲的工作成绩也不遑多让。程刚拿出一张母亲1990年获得“先进个人”的奖状,自豪地说:“她还有一些荣誉证书,只是没保存下来。”

母亲辛勤工作获得的回报之一,就是让这个三口之家搬进了县制药厂的一套房子。1989年,蒋广霞以如今看似低廉的价格8680.50元买下了这套房子,那张购房收据珍藏至今。“工资低,一个月才几十元钱,父母为买这套房子借了好几千元钱。”程刚感慨道,房子虽然是瓦房,但有50多平方米,父母还添置了电视机和当时比较稀罕的电话。“现在我还清楚地记得电话是白色的,我第一个电话是打给班上的一个同学。”程刚回忆说。

1998年,住房制度改革。那一年,程照明以近2.5万元的价格从县供销总社购置了一套面积为86.58平方米的房子,并拿到了深褐色的《房屋所有权证》。“那栋楼有6层,我们家住5层。”程刚回忆说,那时邻居们几乎家家都有电视电话了。

新房子筑在“奋斗大道”旁

第四处房子,是程刚和妻子宗志康的婚房,面积超过120平方米。这本鲜红的《房屋所有权证》背后,是一家人在逆境时奋斗不止、奔小康的写照。

2000年前后,供销合作社体制改革,因历史原因程照明没入编,工资也因供销社效益不好而减少。更大的打击是,蒋广霞下岗了。程刚上大学的学费和生活费成了家庭很大一笔开支,再加上之前买房所欠的债务,一直顺风顺水的家庭陷入经济危机。

为了增加家庭收入,蒋广霞赴南京从事家政工作,程照明继续勤勤恳恳地工作。记者看到,程照明保留的2004-2005年的工作笔记字迹清晰,一丝不苟。2006年,年过五旬的程照明学会了电脑办公,不但会做报表,还会剪辑照片和视频。

努力奋斗后,幸福来敲门。程照明后来如愿入编,供销社完成转型后他的收入也增加了。2005年,程刚顺利读完大学,走上人民教师的工作岗位。他像自己的父母一样,以高度的敬业心和责任心对待工作。妻子是名医生,同样爱岗敬业。二人辛勤工作,2011年购入一套新房。

融媒体记者 刘权

融媒体编辑 潘永勇

通讯员 理解 潘爱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