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向我们的小康生活丨江苏淮阴郑河村:红色铸魂 绿色赋能 绘就“金色”前景

从美学角度而言,红色与绿色能调和成金灿灿的黄色。从乡村振兴而言,“红色”与“绿色”同样能绘就“金色”前景。这是记者在江苏省淮安市淮阴区刘老庄镇郑河村采访时的切身体会:该村通过“红色铸魂”和“绿色赋能”,绘就了一幅壮村富民的生动画卷。据介绍,2019年,郑河村集体经济超过200万元,村民人均收入超2万元。

“群众看干部,干部看支部!”郑河村党总支书记洪家银告诉记者,村子要发展,关键看党员干部。为此,郑河村从“一内一外”着手,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助力郑河村发展。在家的党员结对子,制定“1+10+20”特色发展模式,即1名党员结对10个农户,每年必须至少抽出20天开展帮扶。通过实施“党员积分银行”考核制度,在年底给予优秀党员表彰奖励。流动的党员出点子,建立“流动党员微信群”,一方面通报党总支活动和郑河村发展现状,一方面让在外的党员为郑河村发展出点子、找路子。

当坚强的基层战斗堡垒建成后,对郑河村来说需要的就是找到一条正确的发展路子,撸起袖子加油干。这条路子就是绿色发展。

变废为宝。利用废沟、废塘、废路集中整理出800多亩村集体土地,招商引资投入8000万元建设渔光互补项目,让原本无用的废地成为土里生金的“肥”地。洪家银告诉记者,项目建成运营以来,发电量超过2000万度。“同样的电量需要标准煤7000吨,每年为村集体增收20万元。”在洪家银看来,这一减一增的变化,就是绿色发展的生动体现。

化零为整。从2013年开始,郑河村开始拆旧搬新,全村1000多户全部集中到中心村居住。集中居住后,一下子就整合67个自然村,多出了1400多亩土地。在有效复耕后,承包给大户种植瓜蒌。土地流转形成了集群效应,村里原有的6000亩土地全部流转承包给张家港的大户种植优质稻米。集中居住腾出了发展空间,这些土地每年能为村集体增收近30万元。

推陈出新。原本土地只有“种地”一种模式,如今多了“旅游”模式。郑河村积极打造生态旅游基地,大力发展旅游产业。2018年,占地20亩的牡丹芍药园建成,年产籽2000多斤,每亩地收益可达2000多元。渔光互补项目区域中,农家乐也在加速推进。从苏州引进了有才包装材料有限公司,作为生产汽车零部件包装的科技型企业,有才包装被定为淮阴区亿元企业,通过与镇里对半分成税收,能够壮大村集体经济100万元。一产变三产,项目成龙头,郑河村的小康之路越走越宽。(李蓉 李春峰)

融媒体编辑 曹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