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城市】群众在哪里,服务就延伸到哪里!文明实践点亮淮安精彩

“文明创建人人参与,文明成果社会共享。”前不久被评为淮安区“阻击疫情 志愿同行”专项行动优秀志愿者的淮安区河下街道青年王德旭又有了新“动作”——他和小伙伴们一道挨家挨户上门宣传,助力全国文明城市创建。这是我市开展新时代文明实践助力疫情防控与文明城市创建的一个缩影。在淮安,文明实践已成为群众身边随处可见的亮丽风景。

秀出“大块头”

涟水县以“新时代文明实践大集”为抓手,统筹全县资源力量,定期到各乡镇开展文明实践活动。前不久,涟水成集镇条河社区锣鼓喧天、彩旗招展,“新时代文明实践大集”隆重登场,周边十里八村的群众自发赶到这里分享文明实践的盛宴。道德讲堂上,党校专家和“百姓名嘴”同场开展新思想新理论宣讲,群众听得津津有味;“集市”上,各县直机关和志愿服务队伍提供的科技、文化、卫生等服务各具特色,深受群众欢迎。

端午节期间,洪泽区新时代文明实践又着实“火”了一把——该区将“小粽子”做出“大文章”,所有镇(街)、机关一齐上阵,水上百合、繁星公益、陌上槐花等志愿服务组织积极参与,精心推出理论宣讲、敬老扶弱、健康知识讲座、服务“三农”等百余项文明实践活动,让“湖城”百姓充分浸润在理论宣讲聚心、文体套餐悦心、公益帮扶暖心、主流价值润心、科技传送强心的“五心”文明实践服务中,人们的幸福指数直线上升。

涟水县、洪泽区的成功实践正是我市文明实践工作欣欣向荣的缩影。去年以来,全市以县区为建设单元,整合各类文明实践活动,精心打磨特色精品项目。两届全国试点县——盱眙县精心建设“善道盱眙·文明之城”,探索出新时代文明实践的“盱眙路径”;淮安区充分挖掘作为周恩来总理家乡所特有的历史文化底蕴和红色文化底蕴,“文化惠民”成为新亮点;淮阴区打造“全城志愿·爱心淮阴”品牌,将文明实践的“触角”延伸到基层;清江浦区打造“五彩”志愿服务,开展“红色”爱心帮扶、“橙色”健康服务、“绿色”生态环保、“蓝色”文化惠民、“金色”阳光教育,让“活雷锋”浇灌“文明花”。

开展“微服务”

淮阴区长江路街道营北社区的张惠祥和一帮大爷大妈退休不退岗,在新时代文明实践点继续发挥余热,为群众免费提供应急药品、报刊杂志、打气筒和热水等,开展便民服务十余项,切实解决了群众的燃眉之急。“我们这个实践点就在小区门口,群众有什么需求,我们第一时间就能满足。”张大爷如是说。像这样的“小棚”实践点在长江路街道有近10个,群众从小棚中真切感受到了党的大爱。 同样走心的“微服务”每天还在淮安生态文旅区“乐邻微服务超市”上演着,这里的志愿者们热心为居民提供理发、维修电动车、开锁修锁、疏通下水道、维修水电等服务。一个电话、一句留言……群众只要有需求,志愿者随“叫”随到。

短短一年半时间,全市已建成1409个实践点,他们和5100余支志愿服务队一起,通过开展“亲帮亲、邻帮邻”等系列文明实践“微服务”,将一个个精致的“盆景”不断串连延展,形成随处可见的“风景”。

乡风文明在接续文明实践、爱心传递、志愿服务中悄然发生着改变,各乡镇数字电影院里有了欢声笑语,图书馆里迎来了络绎不绝的村民,文明实践站前的广场舞队伍不断壮大……各项活动的开展,使邻里关系和谐了、村居环境变美了、大操大办与奢侈浪费现象少了、移风易俗和文明祭祀的多了、党组织的凝聚力更强了。

擦亮“心品牌”

聚沙成塔,滴水成河。全市文明实践用“心”开展、用“情”服务,文明实践的品牌愈发闪光,涌现出了关爱留守儿童的“山爸山妈”、为老年患病群众上门服务的“家医有约”、为农民群众创新设立的板凳课堂与桥头课堂等理论宣讲新方式的“微课堂”、为老年群众常年免费洗衣的“爱心洗衣房”、为调解邻里纠纷融洽社区关系的“金牌调解室”“法官调解室”“言和工作室”、为居民提供报刊杂志及疏通下水道与开锁修锁的“微服务超市”“小棚大爱”等特色服务项目。其中“山爸山妈关爱留守儿童”项目成功入选中宣部2019年“四个一百”优秀项目,并在第五届中国青年志愿服务项目大赛暨志愿服务交流会上作专题介绍。

群众在哪里,文明实践活动就延伸到哪里,新时代文明实践如一股股暖流在淮安城乡群众的心田流淌。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全市组织新时代文明实践队伍提供疫情防控服务3.5万余次,参加志愿服务逾28万人次。疫情防控进入常态化后,淮安新时代文明实践队伍又活跃在城市大街小巷,为文明城市创建增色添彩。

通讯员 石平洋 孙亚军

融媒体编辑 张晓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