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安陶舍村:贫困村变“品牌村” 富硒米成“富民米”

节气过立秋,水稻露出头。在淮安市淮安区博里镇陶舍村,村民邵进的家庭农场里百亩水稻绿油油的,长势喜人,在微风的吹拂下,此起彼伏,满目翠绿,十分壮观。“这一片六百亩土地都是我承包的,全部种上了富硒水稻,多亏了王书记帮我出谋划策,种出来的富硒大米颗粒饱满,口感好,很受市场欢迎。”邵进一边指着自家的田地,一边对记者说道。

据记者了解,陶舍村曾是当地远近闻名的贫困村、后进村,过去大部分村民就靠种植小麦为生,守着几亩地过日子。近两年来,陶舍村先后引进富硒大米、益生菌鸡蛋、优质食用菌、西瓜栽培等多个农业产业项目,一批具有高科技含量、高附加值的特色农产品纷纷开始走出去,为陶舍村推开了一扇扇脱贫致富的大门。谁也未曾想到,曾经的贫困村能和产业兴旺、村民富裕挂上钩,而这一切的变化离不开一个人。他就是村民邵进口中一直感谢的驻村第一书记王刚。

2018年,淮阴师范学院科研部办公室主任王刚被省委组织部选派到陶舍村担任驻村第一书记。刚开始,村民们对这位戴着眼镜,斯斯文文的年轻人都抱着好奇的心态,不少人心里打鼓。“这第一书记年纪轻轻,看上去和农村格格不入,能带大家脱贫吗?”很快,王刚就用行动打消了大家的疑虑。他多次走村入户,深入调研,厘清陶舍村有什么、缺什么,了解农民在想什么、要什么。经过几个月下来细致的摸排,王刚决定贴船下篙找项目,量体裁衣定计划。依托陶舍村有田有水的农业资源和淮阴师范学院的科技资源,能不能走特色种植道路呢?

拿定主意后,王刚立马付诸了行动,开始了精心“备课”。他多次到江苏农牧科技职业学院、淮安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等科研院所,请教相关专家学者,也多次到宿迁扬州等地考察调研。王刚敏锐的发现富硒大米在市场上颇受消费者的青睐,他坚信随着老百姓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开始更加注重饮食健康,富硒大米的市场有很大潜力。陶舍村地处淮河两岸,四季分明,光照充足,雨量充沛,气候条件得天独厚。

特色农业项目敲定后,如何引导村民流转土地搞规模化种植成为王刚避不开的难题。一方面,王刚多次去淮安市国台办、淮安市扶贫办,为陶舍村争取扶贫项目启动资金。另一方面,经过王刚的鼓励和多次游说,村民邵进成了村里第一个“吃螃蟹”的人,他承包600亩土地,成立家庭农场,搞起了规模化种植。一年下来,邵进算了笔账,去掉土地流转费、人力和种植成本费,他的家庭农场纯收入竟然超过30万元,越来越多的村民主动流转土地,开始规模化种植水稻,这大大提振了邵进和王刚的信心。经过反复筹划,多方论证,陶舍村按季节、分时段稳步推进了苏梦6号优质品牌西瓜栽培、食用菌—杏鲍菇栽培、益生菌鸡蛋及稻虾综合种养项目等5项农副业产业项目。2019年,村集体收入破天荒地达到了20万元,所有建档立卡户全部脱贫摘帽。

王刚请来淮阴师范学院生命科学学院教授王新风,向村民传授蛋鸡养殖技术

看着村里的面貌一天天变化,村民们的致富热情一天天高涨,王刚打心眼儿里感到高兴。过去,他一门心思盘算着脱贫,而现在,他的目标远不止于此。“如今我们村里有很多优质的农产品,我们下一步打算建立一个综合服务平台,引导能人大户注册农产品商标,打造一批特色农产品品牌,让全国人民都能吃到陶舍村的富硒米和益生菌鸡蛋,使陶舍村变成真正的‘品牌村’。”着眼陶舍村的未来,王刚充满了信心。(周俊 方祥军 张陈杰 开年年)

融媒体编辑 曹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