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强乡村振兴主力军:新型职业农民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人才是关键,新型职业农民就是其中一支重要力量。

淮安地处苏北腹地,自古是个农业大市,大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不断提高农业经营的组织化、专业化、集约化、社会化水平,可以促进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为乡村振兴提供新动能,夯实淮安高质量发展的基础。

近年来,淮安市高度重视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育。近年来,对于新兴职业农民培育,我市的主要做法和成效如下。

深入宣传,引导农民参加培训。深入农村农户,根据农民的年龄阶段、文化水平、行业分布和存在的突出问题等实际情况,区分不同的培训对象,坚持“缺什么补什么”原则,因地制宜制定培训方案。近年来,为加快培养有文化、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高素质农民队伍,涟水农广校不断摸索农民教育培训模式,培养了一大批引领涟水农业高质量发展的高素质农民队伍,取得了较好的培育成效。涟水农广校每年开展新型职业农民培育3000多人,有300多名参训学员被认定为新型职业农民、50多名学员领办农民合作社、近千名学员申办家庭农场。今年疫情期间,洪泽区农广校紧紧围绕“提质增效、做农民满意的教育培训”这一总体要求,积极开展农民教育与培训工作。一是开展高素质农民“线上”培训及职业农民创高产活动,同时结合当前农时聘请相关专家制作“奋战100天 誓夺夏熟小麦丰产丰收”专题视频,利用微信及QQ群进行推送播放,受训农民达400余人。二是开展涉农中专班学员“线上”教学工作,在钉钉APP上组建了18级、19级涉农中专教学班,推送教学微视频、电子档技术明白纸和教学PPT,并开展2020年涉农中专班招生调研与宣传工作。三是聘请相关专家到“田头”,对部分职业农民就小麦中后期田间管理进行现场指导10多场次,为该区的乡村振兴提供技术与技能支撑。

分类教学,有效提升培训实效。近年来,我市根据不同产业、不同年龄、不同文化程度的农民的不同需求进行培训。围绕新型经营主体培育需求开展职业技能、农业创业培训,加强家庭农场主、农民合作组织培训,省重点帮扶县区面向本地经济薄弱村以及低收入农户开展专项培训班,2019年培训农业经营主体2000人。围绕传统农户生产需求开展农业专项技术培训,如淮安区2019年5月进行了为期3天的新型职业渔民培训,全区近150名渔民参加,培训在教材选订和培训环节的设计上更加突出实用性和针对性,主要内容包括小龙虾养殖技术、内河小型渔业船舶检验办法及渔业政策解读、渔业产业现状、渔政管理概述及渔业法律法规知识等。金湖县于2019年11月成功举办农产品经纪人培训,来自塔集镇的农业经营主体带头人、种粮大户、家庭农场主、农民合作社主要成员及小农户等155人参加了培训。授课内容涉及农产品市场营销、互联网+农业、休闲农业发展前景与政策解读、乡村振兴与职业农民创业等。在集中学习的基础上,又组织学员到“三禾生态园”和“金绿源生态农场”进行观摩学习,通过3天集中学习和现场教学,进一步加强金湖县农村及农产品经纪人队伍建设,提高经纪人组织化程度和综合业务能力,促进农村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助力乡村振兴。围绕产业发展岗位需求开展农业职业教育,如“十二五”期间就以淮安生物工程学校、农广校、县区中等职业学校为主阵地,开展全日制、“半农半读(成人)”农业专业学历教育12316人,其中全日制3545人、“半农半读”8771人,专业主要集中在现代农艺、畜禽生产、果蔬花卉、园林绿化、农村管理等专业。

跟踪扶持,推动农业产业发展。在新型职业农民培育过程中,我市绝不仅仅满足于完成培训任务,而是设身处地替广大农民着想,既注重知识和技能的培训,也强化政策和资金等其他方面的服务与保障。注重农业基地建设,围绕“4+1”和“三特”农业重点发展方向,优化基地布局,打造区域特色,形成规模集聚效应。紧抓农业品牌建设,依托丰富的农业品牌资源、千年农耕文明和淮扬菜发源地等独特优势,聘请专业团队创意策划全品类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淮味千年”,并将“淮味千年”授权11个主体经营,加强品牌保护和监管,保证品牌农产品的质量。围绕产业发展技能需求开展鉴定以及根据农业创业全程需求开展跟踪指导服务,每年各县区聘请由农业行业管理人员、农技推广人员、科研院所和大中专院校专业老师以及具有生产实践经验的地方能人、创业能手等组成讲师团成员,以政策辅导、产业引导、生产指导等为内容,以“面对面”与“跨时空”等为手段,采用定期与不定期的灵活方式,实施常态化、长效化跟踪指导。自2019年8月下旬以来,金湖县农业农村局选派20多名由农技推广人员、乡土人才和农村致富带头等组成的新型职业农民跟踪指导团,先后赴金北、吕良、银涂、塔集、戴楼等镇(街道)的35个村,走进400名参训学员家中及其田头,与学员开展面对面的交流指导工作。在开展跟踪指导的同时,县农广校还通过室内外课堂、微信群、农技耘APP等方式搭建起学员与专家之间的网上交流平台,为广大学员提供便捷的咨询渠道,助推当地职业农民创业创富。

近年来,淮安市培育了一支爱农业、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职业农民队伍,为全市现代农业发展和乡村振兴发挥了示范引领作用。为适应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和农业农村现代化需要,加快生产经营型、专业技能型和专业服务型的新型职业农民队伍建设,还需把握好三个着力点。

引才育才,扩大新型职业农民队伍的规模。要培养和造就一大批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会管理的新型农民,改变农民思想观念落后、参与培训积极性不高、农村示范户太少的现状。

积极宣传引导。充分利用新闻媒体与农民培训相关的方针和政策,加强概念宣传,引导各级各类教育培训机构、企业、社会组织积极参与新型农民培训,学习和探讨各地培训工作的成功经验和存在问题。大力吸引培育人才。持续创优人才环境,出台柔性引才奖励扶持办法,吸引更多人才前来创新创业。鼓励家庭农场主、农民合作社带头人、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负责人及其从业人员通过参加培训,成为新型职业农民,加大本土人才培养力度,拿出一定名额向农村实用类人才倾斜。持续加大校企合作力度,举办人才创新创业对接洽谈会涉农领域专场活动,搭建农业企业人才对接交流平台,吸引更多农口院校专家人才前来对接洽谈、指导生产,促进更多农业智力成果转化。

提升能力,建立完善队伍培育体系和条件。切实加强农民教育培训体系建设,强化农广校机构、职能、队伍、基地等条件建设,不断提高我市适应新任务、新要求的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培训专业化、标准化水平。

第一,多方参与,创建灵活多样的培训经费筹集模式。新型农民的培训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为使农民培训经费得到有效保证,应逐步建立起由政府牵头,学校、企业和个人共同参与的多元化农民培训经费投入机制。加大财政支持力度,同时强化金融保险扶持,鼓励金融机构开展适合新型职业农民特点的信用、联保等贷款业务,适当给予利率优惠,降低融资成本,适当提高新型职业农民业务风险容忍度,支持保险机构针对新型职业农民农业生产开展农业保险险种创新,提供优质保险服务。第二,科学统筹,建立和完善农民培训体系。充分发挥涉农院校、农技推广服务机构、农业科研院所、各地社区教育中心、农业企业和农民合作社等机构在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培训中的作用,统筹利用各类教育培训资源,满足我市新型职业农民多层次、多形式、广覆盖、经常性、制度化的教育培训需求。第三,分类培训,让农民真正学有所用。要科学制定符合当地实际情况的教育培训计划,建立常态化的培训机制,根据不同产业、不同类型新型职业农民从业特点及能力素质要求,实行生产经营型分产业、专业技能型按工种、专业服务型按岗位的分类培训,重点培训良种良法、病虫害防治、农机农艺融合、储藏保鲜、市场营销等现代农业知识技能,以及现代农业管理和经营理念,坚持理论与实践、室内与田头、集中与分散、线下与线上相结合等创新方式,努力提升培训效果。逐步建立农民免费职业技能培训制度,吸引更多的青壮年农民接受培训、提高技能。第四,规范考核,建立培训效果评估体系。建立培训效果评估体系,以能否达到改善农民生计,促进农民增收作为衡量培训效果的重要标准。各地各部门要建立健全长效考核和监督机制,将新型职业农民的经费投入、政策落实、培育成效等纳入现代农业重点工作的考核内容并及时协调解决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中遇到的实际问题。

增强实效,推进培育效果运用到乡村振兴。新型职业农民培育要坚持目标导向,把职业培育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推动乡村产业振兴。

在培育对象遴选上,要直面农业发展的现实需要,突出实用性。加大应用型、实操型农业农村人才的培育力度,挖掘提升现有农业从业人员存量资源,面向优质稻麦、绿色蔬菜、规模畜禽等重要农产品生产,着力培育生产经营型职业农民和农机、植保、动物防疫等专业服务型职业农民,面向名特优新产品生产、种苗生产与农产品电子商务等,着力培育专业技能型职业农民。在培育对象的激励方面,鼓励新型职业农民流转土地,引导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优先向新型职业农民流转。建立新型职业农民长期跟踪技术服务制度,鼓励大专院校、科研院所等组建专家团队,对职业农民实行结对挂钩、技术帮扶、入户指导。统筹整合农村土地整理、高标准农田建设、农村河道综合治理、小型农田水利建设等农业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引导其向新型职业农民生产区域或领办的经营主体倾斜,逐步形成项目带动产业发展、产业促进新型职业农民队伍壮大的良性发展模式。在培育跟踪服务上,发挥好科技兴农的作用,增强培育的实效性。(作者:梁文凤 单位:淮安市委党校)

融媒体编辑 曹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