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生态经济 建设绿色高地

在中共淮安市委七届十一次全会上,市委书记蔡丽新就淮安发展定位,明确提出:聚力聚焦打造“绿色高地、枢纽新城”。“绿色高地”的定位,既体现了三大国家战略(淮河生态经济带战略、大运河文化带战略、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战略)对淮安的要求,也揭示了淮安生态文明建设的必然要求。“绿色高地”的打造,既要有丰富的生态环境资源为基础,也要有坚实的生态经济为支撑。对此,积极推动生态经济化、经济生态化,将是淮安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主要方向,“十四五”期间,淮安需要进一步强化生态经济体系的构建。

一、以国家级生态文明城市创建引领生态经济发展

生态经济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国家级生态文明城市是生态文明建设最高标准的体现。“绿色高地”的淮安,应当成为国家级生态文明城市。要在国家级生态文明城市创建的引领下,从顶层规划和引领淮安走好“两山”之路。

1.在国家级生态文明城市创建中确立生态经济发展的基础地位。生态文明城市创建包括生态经济、生态社会、生态文化、生态环境等多方面内容,建议市委市政府作出创建国家级生态文明城市的决定,从国家级生态文明城市创建的高起点强化生态经济的主导地位,从社会、文化、环境等多方面为生态经济发展提供保障和服务。同时,淮安作为江淮生态经济区核心城市的定位,也有必要在生态文明城市创建方面领先一步。

2.在国家级生态文明城市创建中推动生态经济发展战略的创新。在生态文明城市创建中,围绕生态经济体系构建和生态产业培育,实现“263”行动整治与产业转型升级的有机结合,推动生态环境保护工程建设与生态农业、生态旅游产业的有机结合,推进农村环境治理与农业休闲产业、绿色有机农产品生产的有机结合,最终实现发展战略上生态环境整治→环保工程建设→经济转型升级→生态经济发展的层层递进和创新。

3.在国家级文明城市创建中推动生态经济发展。国家级文明城市创建与国家级生态文明城市创建在内容上有较多的共同目标和要求,同时,对生态经济发展也有巨大的推动。如,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城市卫生环境的维护对生态产业的支持和推动,绿色出行和勤俭节约的倡导对生态消费的培育和鼓励,垃圾分类和处置的要求对物资再生产业的发展和生物质发电的推动……能够实现文明城市创建和生态经济发展的共赢。

二、科学制定和实施生态经济发展规划

以三大国家战略(淮河生态经济带战略、大运河文化带战略、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战略)为指导,加快制定并实施淮安生态经济发展规划,为生态经济发展构建制度保障。

1.确定两千亿元的生态经济发展目标。在科学认定生态产业范围的基础上,以“稻米+”产业和生态旅游为特色主导产业,制定“十四五”生态经济发展规划:在经济规模方面,2025年实现生态经济产值2000亿元;在生态产业规模方面,稻米产业产值达到300亿元,生态旅游产值达到500亿元,同时培育一批生态重点产业,每个县区有一个50-100亿元以上的生态特色产业。

2.构建生态经济发展的规划体系。在与三大国家战略规划和淮安市高质量发展方案、淮安市生态文明建设规划、淮安市“十四五”发展规划相融合的基础上,制定三个层次的生态经济发展规划,由此构成全市生态经济发展规划体系。一是市级层面的生态经济发展规划;二是各县区层次的生态经济发展规划;三是农业、工业和服务业层面的生态产业发展规划,以及“稻米+”产业和生态旅游产业等一批生态产业的专项规划。

3.扎实推进生态经济发展规划的实施。一是制定生态经济发展规划的实施方案,并推动各行业、产业实施方案的制定,细分每年的工作要求和目标。二是加强财政扶持政策的落实和相关考核制度的完善,实现各产业发展规划、市场资源配置、各类评比表彰与生态经济发展的衔接和对接。

三、科学确定淮安生态经济发展的定位

以三大国家战略为总的指导思想,认真谋划淮安市在江淮生态经济区和长三角区域中的生态经济定位:

——特色生态产品重要供给地;

——生态农业示范区和有机食品生产基地;

——生态休闲度假旅游目的地;

——江淮生态经济创新示范区。

四、培育“3+1”的生态经济体系

根据淮安经济社会和自然资源的条件,建议培育构建“3+1”生态经济体系,即:“3个基本体系+1个基本要素”——生态产业体系、生态消费体系、生态市场体系和生态环境资源要素。

1.构建淮安生态特色产业体系。生态产业指在产品生产过程中,自然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排放低、可持续发展的产业。淮安的生态产业体系应当是包括传统产业在资源消耗和污染排放方面的转型升级,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汽车及零部件、凹土及新材料产业,高效农业、生态农业、绿色水产、休闲农业,生态文旅、绿色物流、绿色金融等服务业,构成的淮安广义生态产业体系。

2.绿色健康。人与生态的和谐发展,关键在于培育良好的生态消费理念和习惯。就淮安的生态消费培育来讲,需要突出培育生态住房消费、生态社会消费和节俭公务消费。特别是在生态绿色消费方面,需要强化垃圾分类的实施和到位,大力推广绿色低碳出行,倡导绿色生活,全面开展绿色机关、绿色校园、绿色企业、绿色社区的创建活动,使生态绿色消费成为全社会的良好风尚。以生态住房消费降低社会资源消耗总量,以节俭公务消费引领社会生态消费。

3.完善生态市场体系。在现有环境准入、环境保护和监管、“263”专项行动等体制机制的基础上,以企业环境成本内部化为导向,进一步完善生态环境保护机制、减碳减排管理机制、生态发展考核机制,推动环境资源的资产化、市场价值化。

4.健全生态价值实现机制,把绿水青山作为第四产业来经营。2017年10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完善主体功能区战略和制度的若干意见》提出,在浙江、江西、贵州、青海四省开展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试点。这是我国关于“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的第一次提出。2019年4月,中办、国办印发《关于统筹推进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改革的指导意见》,提出以完善自然资源资产产权体系为重点,以落实产权主体为关键,着力促进自然资源集约开发利用和生态保护修复。这个政策的出台,对于加快健全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探索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完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推动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现代化建设新格局提供了有力支撑。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推动绿色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目前全国已有一些地方在积极探索建立能够体现市场价值的自然资源和生态价值实现路径,建立生态产品“评估-定价-交易(补偿)”的价值实现机制。浙江省丽水市打造了“丽水山耕”“丽水山居”“古堰画乡”等模式,为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提供了“丽水样板”。淮安可学习试点地区的经验做法,依托良好的生态环境,充分发挥生态系统的产品供给、调节服务和文化服务功能,发展生态农业、文化旅游、休闲康养等生态型产业,实现生态产品的价值转化,力争探索出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淮安模式”,在长三角区域、江淮生态经济区、淮河生态经济带打造生态文明建设标杆。

(作者朱洁 何伟分别系:淮安市政协社会法制委员会主任、淮阴师范学院淮安发展研究院首席研究员;淮阴师范学院淮安发展研究院院长、教授)

融媒体编辑 曹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