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淮安区:黑臭水体整治亮出优秀成绩单

水是灵魂,必须坚定不移把水生态治理摆在第一位。目前黑臭水体在我国的分布范围较广,形势不容忽视,据已有的数据可以得知,全国295个地级及以上城市共有黑臭水体2869个,类别多是河流、塘、湖。黑臭水体产生的后果相对严重,对于自身水体而言,除了水质和自净能力遭到不可逆的破坏,也会改变水体中的生物群落,极大地降低了水体的使用功能和价值;此外,黑臭水体散发的有毒气体和物质会污染周边空气,直接损害路过或生活在周围的居民健康,且本身观感较差,影响市容市貌和整个生态环境质量,长期得不到治理甚至会破坏生态平衡。

由于淮安区水体较多,黑臭水体整治是淮安区打赢污染防治攻坚战最难啃的一块“硬骨头”,必须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认真落实,坚定“整治到位、一步到位”的信心决心,以实际行动回应人民群众对优美生态环境的期盼。

加强统筹协调 压紧压实责任

近年来,淮安区大力推进黑臭水体整治,持续优化城市生态,改善百姓居住环境,将一条条臭水沟打造成景观河,让一城碧水滋润着百姓幸福生活。

走进淮城街道的西汪塘,只见岸边绿树成荫,水面碧波粼粼。而在2019年以前这里还是一片坟茔地、臭水沟。2019年4月,淮安投入9000多万元,通过内源治理和控源截污,推动黑臭水体整治、滨水空间改造、人居环境改善和城市特色塑造有机联动,将西汪塘打造成一个崭新的生态休闲公园。“原来西汪塘环境太差,味道又大,没人愿意来这里。现在环境变美了,还建成了公园,每天早晚来这里锻炼的人很多,大家心情也好了。”淮城街道六珠社区居民说。

咬定目标任务 正视存在问题

文渠被誉为淮安区的“母亲河”,全长近8公里。不过,这条“母亲河”一度是黑水河。过去,生活污水全部排入文渠,水流不畅,长此以往形成黑臭水体。在文渠黑臭水体整治过程中,沿岸拆迁安置了部分居民,新铺污水管网接入市政污水主管网。全段清淤2.8万立方米,两侧打造了景观绿化,新建了人行步道,改建了驳岸,增设了亲水平台、休憩廊架等设施。如今,漫步文渠河畔,沿河风光优美、环境宜人,成为市民日常休闲的好去处。文渠仓桥段项目负责人告诉记者:“目前仓桥段驳岸工程、青石栏杆安装、两岸园路铺装、绿化种植基本已经完成,后续将进行零星维修及绿化养护。”

坚持质量第一 杜绝“过关心态”

2018年,淮安城市建成区共有18个水体经评定列入黑臭水体整治名录,其中15条河道总长56公里,3处湖塘面积540亩。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淮安区迅速启动实施投资16.25亿元的黑臭水体整治PPP项目,对辖区内文渠、西汪塘、老涧河等15条河流、排沟及3个湖、塘进行综合整治。为了打好这场黑臭水体综合整治战,先后开展了“百日攻坚战”“双月会战”“攻坚交办”等一系列专项行动,经过多方共同努力,截至目前,已累计完成水体清淤52万方,房屋征收1621户,新建、改造污水管道41公里,新建驳岸17公里,18条黑臭水体基本消除黑臭,河道沿线景观提升工程基本完成,水环境得到明显改善。

黑臭水体的治理难度本身较大,从短期治理而言,应该按照“外源减排、内源控制、水质净化、补水活水、生态恢复”的技术路线进行改善及消除;而就长期防控而言,黑臭水体的表象在“河里”,根源在“岸上”,关键在“管网”,如果只注重短期治理,黑臭现象会出现反复,治理进度受阻造成投资的浪费。因此想彻底解决黑臭问题,需要采用系统化、科学化的管理手段,厘清管网问题,坚持“厂网河湖”一体化的治理模式。

区黑臭水体整治办工程建设组汤青峰表示,下一步将继续加大整治力度,加快关联河道的治理,系统推进城区污水管网、污水处理厂三期提质增效工作,打造河道沿岸的景观环境,建设高质量的滨水空间,不断提升河流生态品质,全力以赴完成黑臭水体治理工作任务。加快智慧水务系统建设,探索建立厂网河一体化运营管理模式,完善河道长效管理机制,巩固现有整治成效,打造清洁优美水环境。(李峰 陈奕宏)

融媒体编辑 曹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