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脱贫攻坚精神 阔步迈向新征程

近日,人类减贫经验国际论坛在北京开幕,习近平总书记向论坛致贺信中指出,经过8年艰苦卓绝的持续努力,今年中国现行标准下近1亿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当前,新冠肺炎疫情仍在全球肆虐,给全球减贫事业带来了严峻挑战。此时中国的脱贫攻坚战迎来了全面胜利,为国际减贫事业增强了信心,也为加速全球减贫进程贡献了“中国智慧”、注入了“中国力量”。

以理念为指引,打牢从探索到传承的基础。纵观中华上下五千年,“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的“民为邦本”思想贯穿始终。从先秦《周礼》的“荒政十二策”,首次提出具体的荒政政策,到南宋的《救荒活民书》,大大减少了在交通不发达的古代自然灾害带来的损失,再到清朝《荒政丛言》提出“极贫之民便赈米,次贫之民便赈钱,稍贫之民便转贷”……如今脱贫攻坚战的全面胜利离不开从这些优秀经验中汲取“富民”“爱民”“恤民”思想,传承和完善救助措施和制度,为我们抵御自然灾害、稳定社会生产、保障民生福利等多方面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以目标为导向,把握从整体到精准的转换。改革开放以来,党和国家凝心聚力要实现“社会主义要消灭贫困”的宏伟目标,让普惠的社会福祉由全体人民共享。1986年,成立了国务院贫困地区经济开发领导小组,首次设置和定义了贫困线,当时约有1.02亿、占农村总人口12.2%的农民人均年纯收入在200元以下;1994年,著名的《国家八七扶贫攻坚计划》出台,旨在在20世纪最后7年,集中力量基本解决全国农村8000万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十八大以后,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饱含“脚下沾有多少泥土,心中就沉淀多少真情”的情怀,“精准扶贫”成为一切扶贫工作的中心。今天,中华民族即将彻底摆脱绝对贫困,实现全面小康的中国梦,这功炳千秋之荣耀属于每一个为之付出汗水的中国人!

以人民为中心,实现从特惠到普惠的升华。“民亦劳止,汔可小康”,在迎接脱贫攻坚全面胜利的喜悦之时,我们也应该常怀“居安思危”之心,应该看到最后一个贫困县摘帽,只是完成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底线性任务,脱贫边缘户再次返贫致贫风险、城乡发展不均衡不充分等问题依旧存在。“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我们要不断调整社会保障和兜底制度,扩大救助措施范围、覆盖乡村低收入群体、增强政策的延展性,努力提升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让社会福利普惠到千家万户。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脱贫攻坚”四字看起来轻描淡写,却深刻展现了数万万人筚路蓝缕、坚韧不拔的奋斗史,呕心沥血、前仆后继的奉献史。在鲜花簇拥掌声雷动中,实现了全面小康的新中国向困扰我们数千年的贫困时代挥手作别,向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征程大步前进。(田敏)

融媒体编辑 童淮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