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淮安区:砥砺奋进小康路 昂首阔步新征程

小康,自古以来就是人们孜孜以求的美好理想。站在历史的交汇点上抚今追昔,在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征程中,淮安区勇于自我革新,不断深化改革,高质量发展动力强劲,城市活力闪耀,地区综合实力不断攀升。这座古老的城市,在新时代绽放出新的光彩。

“我们要拿出‘壮丽东南第一州’的眼界和气度,抓住区域条件显著改善的机遇,把总理家乡建设得更美更好,以‘争当表率、争做示范、走在前列’的昂首姿态,昂扬向上,昂头迈进。”淮安区委书记张笑说。

江苏井神盐化股份有限公司生产车间

小康, 是奋斗出来的

深入贯彻新发展理念,积极践行“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等要求,淮安区精心描绘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盛世画卷。到“十三五”末,全区GDP预计在淮安市各县区首家突破600亿元;二三产业占GDP比重达86.7%,比“十二五”末提高1.7个百分点;完成规上固定资产投资245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226亿元,是“十二五”末的1.47倍;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达34860元、19700元,是“十二五”末的1.45倍、1.48倍。

小康梦圆,令人欣慰的成绩背后,是难以想象的艰辛。2020年初,当120万淮安区人民正昂首奋进在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道路上时,新冠肺炎疫情突然来袭。

非常之年,欲建非常之功,必尽非常之力。面对复杂局面,淮安区第一时间启动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一级响应”,充分运用“大数据+网格化+铁脚板”模式,全面落实“四包一”隔离管理措施,严格管控好“五门”,迅速有效遏制了疫情传播扩散态势;对全区120万居民组织健康大体检,彻底隔离出人群中隐藏的“传染源”,有效构建起联防联控、群防群治的“铜墙铁壁”。在全市率先提出“分层分级分类”管理,落实“四早”要求,提前对所有密切接触人员进行胸片检查和核酸检测。按照“四集中”救治原则,保障每一位患者得到有效及时救助,44名确诊患者全部康复出院,实现了“患者零死亡、医务人员零感染、病例零续发”。

在大地回暖、万物生长之时,随着疫情防控形势转稳向好,淮安区按下发展的“快进键”。“我们要以防控为前提、以平稳为基础、以发展求长远,紧紧抓住疫情过后需求反弹的回补机遇、市场调整的拓展机遇、国家加大支持力度的政策机遇,加快恢复经济社会发展秩序。”区委书记张笑说。

分区分级精准推动复工复产复学,第一时间出台支持企业发展、促进企业正常生产等一揽子政策,加大“六稳”“六保”工作力度,淮安区扛住经济下行的压力,规上工业企业和服务业企业3月底全部复工。2020年,全年预计新开工10亿元以上项目6个,新竣工10亿元以上项目4个。三大主导产业和三大特色产业开票销售占全区规模以上工业的比重分别达58%、32%。成功入选2020年消费品工业“三品”战略示范城市,这项荣誉全国仅8家,淮安区是全省唯一。

群众实现家门口就业

改革,激发发展新活力

近年来,淮安区遴选15个试点村开展“一点五试、集成改革”。张笑表示,“集成改革”致力于将“农业生产社会化服务、扶持村级集体经济发展、产业扶贫(富民)、粮食生产全程机械化、社区股份合作制”五项改革在一个点上统筹推进,让改革试点发挥叠加集聚和示范效应,为乡村振兴贡献具有淮安智慧的改革经验。

2019年,所有试点村均实现改革当年从低收入村名录中“出列”。2020年,第三批集成改革试点村名录出炉,15个新加盟的试点村,实现了新增点位与已改革点位连线成片,进一步扩大了淮安区作为省农村改革试验区的影响力。

以深化改革为重要推动力,始终坚持开放发展战略,淮安区发展活力得到了最大释放。淮昆台资合作产业园加快建设,南宝碳纤维成为淮昆合作第一家落户淮安的台资企业,实现当年签约、当年投产。在形势困难的2020年,淮安区全年新增3000万美元以上台资项目3个,预计完成实际利用外资1.4亿美元,开工项目利用外资9000万美元;对外直接投资1250万美元,全市第一。稳住外贸基本盘,预计全年外贸进出口总额达3.5亿美元,有进出口实绩企业达135家,新兴市场和“一带一路”沿线市场进出口额占比达35%。预计全社会研发支出占比1.9%,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上工业总产值比重达14.5%,获批国家高新技术企业27家、省市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4家。成功组建第十三批科技镇长团,获批省科技副总3人、省“双创计划”创新人才1人,引进名校优生46人。

高质量赋能,综合实力迈上新台阶

2019年,淮安区成立全省唯一县区级营商环境优化办公室,此后,接连获评“中国营商环境百强县区”“中国营商环境百佳示范县市”。伴随着“3550”改革提速增效,常态化实现“1120”,基层“三整合”改革,“双随机、一公开”监管实现全覆盖,淮安区成功试点全省市辖区首例工业项目“拿地即开工”,在全市率先建成“不见面交易”大厅,“不见面交易”数量位居全市县区之首。

好的营商环境带来强劲的生产力,“十三五”期间,淮安区GDP实现五年翻番,公共财政预算收入质态有效提升,列统工业总产值连续四年增幅高于13%。先后获得“全国综合实力百强区”“淮安市高质量跨越发展优秀县区”称号。2020年,苏盐井神荣获省长质量奖,双环齿轮获国家增强制造业核心竞争力专项资金支持,惠民交通入选工信部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

卢滩村农民采摘芡实

河下古镇吸引了众多游客

诗和远方,就在家门口

以品质颜值为追求目标,淮安区城乡发展彰显崭新面貌。“十三五”期间,累计投入522亿元,实施336项城建重点工程,城市建成区面积扩大到45平方公里,“城水相依、组团相间、生态相连”的城市形态初具雏形。城乡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等“六个一体化”加快推进,城市与农村互动发展的联动效应初步显现,先后荣获“中国魅力文化旅游名区”“长三角最具网红特质旅游城市”“长三角最佳文旅融合城市”称号。

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加快推进美丽乡村建设三年行动计划,全面完成乡村建设规划编制,全面提升农房改善项目规划建设水平,石塘镇张兴社区等5个项目入选省市级示范项目。高质量推进“万企联万村、共走振兴路”行动,联建项目、联建村居均居全市第一,综合排名全省前列。车桥镇卢滩村、山阳街道南湾村乡村治理入选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镇典型,流均镇都梁村成为省级特色田园乡村。区域供水白马湖水厂获评“全国首批农村供水规范化水厂”,百万农村居民饮水安全得到根本保障。农村人居环境长效管护行政村达100%,无害化户厕改造和改建农村公厕任务完成率100%。河湖长制有效落实,京杭运河绿色现代航运示范区创建扎实推进,沿线环境污染问题得到有效解决,坚决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三大保卫战,空气质量持续改善,国省考断面全面消除劣V类水质。

车桥镇丰年村村民喜分红

民生为要,小康的幸福底色更浓

民生无小事,枝叶总关情。淮安区坚持民生为要,年年加大民生投入力度,各项事业协调发展,基本社会保险制度全覆盖。2020年,更是对照高水平全面小康建设目标,聚焦民生需求,加快补齐民生短板,提升群众幸福指数。把稳就业作为重中之重,全年新增城镇就业6000人。全力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建档立卡低收入农户医保个人缴费部分由财政兜底实现全覆盖,累计发放扶贫救助资金2.78亿元。在财政压力加大的情况下,解决了全区在职和离退休人员的同城待遇问题,城乡低保全面提标、应保尽保。投入13.39亿元,对2013年以来被征地农民社会保障进行全覆盖兜底。普惠性幼儿园覆盖率100%,义务教育优质均衡比例75%,学生资助工作连续三年获得全省各县区第一,创成3所教育部国防教育特色学校。车桥中心卫生院创成全省首批农村区域医疗中心,薄弱村卫生室改造任务全面完成。连续8届被评为“省级双拥模范城”。网格化社会治理工作绩效监测评价全市第一,群众安全感达98.85%,获批全省法治政府建设示范区。

小康,不仅是要“仓廪实衣食足”,更要“知礼节知荣辱”。淮安区从阵地打造、人员配备、项目制定、活动开展、评价反馈等方面纵深推进新时代文明实践工作,目前已建成包含1个实践中心、16个实践所、338个实践站、833个实践点在内的四级阵地,打造了理论宣讲、教育服务、文化服务、科技与科普服务、健康促进与体育服务等“五大平台”,形成“农技先锋”“爱心天使”等“十大志愿服务项目”。

进入新时代,为了满足人们越来越具体的文化需求,淮安区出台《关于推动文化建设迈上新台阶的实施意见》,设置文化建设与发展专项资金,实施一批文化旅游产业项目。先后设立全国性文学大奖“袁鹰文学奖”“吴承恩长篇小说奖”,从政策、资金等方面给予支持,鼓励广大文艺工作者深入生活、扎根人民、潜心创作,推动各个艺术门类“百花齐放”。

百年征程波澜壮阔,百年初心历久弥坚。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淮安区将抢抓众多战略叠加机遇,找准在新发展格局中的比较优势,围绕“1+5”发展格局,在提供高质量供给、培育新型消费上下功夫,在统筹推进产业布局、城镇布局和现代流通体系上做文章,更好地融入“双循环”,保持经济平稳健康发展,创造更加灿烂辉煌的明天。(祁素娟 夏开封)

融媒体编辑 曹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