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市文旅事业生机盎然

2020年以来,我市着力深化文旅融合发展,不断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水平,以文旅事业的繁荣发展、文旅产业的突破发展扎实推进“六稳”“六保”工作。

精准释放政策红利助力市场复苏。按照“一手抓好疫情防控、一手抓好企业复工复产”的要求落实落细各项政策,帮助文旅企业纾困解难,稳从业人员,保市场主体,促文旅消费。针对疫情给文旅市场主体带来的压力,主动对接了解文旅企业困难和问题,为西游集团等7家重点旅游企业、9家旅行社、4家绿色网吧等争取各类纾困资金,全年累计向上争取金额达1.22亿元。着力激发文旅消费潜力,在全省率先启动“致敬最美逆行者”行动,鼓励和引导行业协会、市场主体举办“淮安人游淮安”等主题消费促进活动,开行洪泽蒋坝、金湖水上森林等8条全域旅游直通车专线,发行淮安旅游休闲年卡3万余张,河下古镇城河步行街、御码头运河文化旅游中心成功入选省级夜间文旅消费集聚区。

精细推进项目实施助力产业发展。突出生态文旅水城特色,积极发挥全域旅游在脱贫攻坚、乡村振兴和经济转型发展中的综合带动作用。坚持规划引领,启动编制《淮安市“十四五”文旅产业发展规划》等,指导相关县区开展都天庙、清口水利枢纽等3个片区专项规划编制工作。加大示范创建,金湖县创成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清江浦区、洪泽区、盱眙县成功获批省级全域旅游示范区。注重品牌提升,先后成功举办首届淮河生态经济带乡村旅游嘉年华、“乘着高铁游淮安”、“水懂我心、自然淮安”万名市民游淮安等系列活动,“游伟人故里·赏自然山水”淮安自驾游等2个旅游线路荣获江苏旅游精品线路二、三等奖,“运河情·淮扬味”文化旅游线路入选江苏大运河文化旅游精品线路,淮安被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评为“2021美丽中国首选旅游目的地”和“新时代·中国美食美景旅游名城”。

精致打造城市标识助力文化传承。按照“深入挖掘放大我市大运河文化独特资源禀赋”的要求,着力在市大运河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利用上下功夫。加强运河文化遗产保护,在全省率先出台《淮安市大运河文化遗产保护条例》,依法依规开展建设前考古调查勘探和发掘工作30多项。加快运河文化项目建设,突出以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为引领,开展苏皖边区革命史展馆展陈提升工程,实施完成大运河典籍馆、汪达之墓、漂母祠、马头镇镇史馆提升改造项目,积极做好中国水工科技馆(筹)建设文物征集,完成152件(套)文物征集工作。大力开展运河文化活动,主动策应大运河文化带建设国家战略,成功举办第二届大运河文化旅游博览会分会场暨第三届中国(淮安)大运河文化带城市非遗展。

精心组织惠民活动助力服务民生。组织开展文艺精品创作,淮海戏《天下民心》参加省紫金文化艺术节并荣获入选剧目奖,创作的《河下古镇》等3个作品入展中国美术家协会展览,市淮剧团等2个单位被表彰为全省艺术创作先进单位,市美术馆“笔墨纸砚的前世今生”项目获得“2019年度全国美术馆十大优秀公共教育提名项目”。扎实开展群众文化活动,实施“结对子、种文化”百千万工程,组织市、县(区)234个文化团队结对1078个基层综合文化服务站点,开展线上线下公益性文化活动10383场(次)。持续提升公共服务质量,在全省率先完成应急广播体系建设,全市8个县级以上文化馆全部申报国家一级馆,全市县级文化场馆建设得到进一步提升。

融媒体记者 唐筱葳

融媒体编辑 白留伟

通讯员 赵春丽 陶安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