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地里写文章才叫真本事!

近日,一则“院士直播带货1小时卖25吨土豆”的新闻在微博上广为流传。“这才叫带货,一手抓生产,一手抓销售”“论文就是实践,这才是工程师的样子”……网友们纷纷点赞。

这位带动农民致富增收的良心主播是中国工程院的朱有勇院士,他说:“来地里写文章才叫真本事!”为此,他把知识带给农民、把收获留给农民、把论文写在大地上,真正做到扎根土地,帮助云南澜沧的乡亲们脱贫致富。

来地里写文章需要真抓实干。近年来,科技下乡活动在各地热烈开展,但有些地方的科技下乡活动却遭受冷遇,原因就在于内容千篇一律,缺乏针对性、可操作性和实用性。因此,广大科技工作者要贴近农民群众,贴近农村实际,贴近生产生活,结合农业生产特点和群众实际需求因地制宜、精心准备,深入田间地头,播撒科技火种,以丰富多彩的指导形式促农民增收、助农民致富,真正做到把心留在农村,把事干在农村。

来地里写文章需要久久为功。从带领团队扎根深度贫困的云南省澜沧拉祜族自治县整整5年的朱有勇院士,到30年来先后46次去往赣南老区引领赣南脐橙爬坡过坎、逆风翻盘,给红土地一个产业依靠的邓秀新院士,再到每年有200多天待在农业一线,破解食用菌同质化的产业难题,让产业走向深加工的李玉院士,他们以自身的实际行动诠释了“锲而不舍,金石可镂”的真谛,把科技之光照进农村,让田野拥抱崭新未来。

来地里写文章需要矢志创新。刀耕火种、铁犁牛耕、机械化种植、智能化种植,农业发展的每一步都与科技创新息息相关。在新时代下,农业更需要插上创新的翅膀,乘风破浪,开辟新天地。一方面,人才是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核心力量,整合人才资源、优化培养模式、完善培养机制势在必行。另一方面,科技成果农业化应用是其发展的助推力量,建立健全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服务体系,打通农业科技创新的“最后一公里”刻不容缓。

“纤纤不绝林薄成,涓涓不止江河生。”希望越来越多的科技工作者发扬“三牛精神”,把科技论文写在农村大地上,让“科技雨露”引领乡村振兴之路。(施雪玲)

融媒体编辑 童淮玉